
然而,当女孩的妈妈被大师问及,是否认为女儿表现好时,这位妈妈的焦虑与不满,却溢于言表。
大师意味深长道:
你的焦虑,是会传递到孩子身上的。如果我是你,我会说,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
在这个盛行教育内卷的时代,很多父母不自觉地陷入焦虑与内耗,并将焦虑转嫁给了孩子。
一位妈妈,为了教育好孩子,不仅投入了百分百的精力,还一直不断学习科学的教育知识。从小,孩子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全都精细化安排。
孩子几岁上兴趣班,上哪些兴趣班,她都要按照专业指导来操作。她事事追求做到最好,为孩子规划好了一切。
然而,这位妈妈对孩子的要求异常严格。她紧紧盯着孩子的每一个错误,一旦孩子未能达到她的预期,就严厉指责:“我都做到这个份上了,你怎么还是不争气,你对得起我吗?”同时,她也对自己苛责不已,常常因为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而焦虑失眠。身边人看着她,都替她累。
是啊,教育不是做题,做一分就有一分的成绩,有时候太过于执着结果,反而会成为减分项。学会悦纳孩子的不够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对非原则性的不足“装瞎”,对无关痛痒的小错“装聋”,对不伤大雅的细节“作哑”,才是育儿的智慧。不苛求满分,放下执念,轻装上阵,你会发现,好父母,60分就够了。
更重要的是,孩子逐渐长大,开始有自我认知。他需要的,可能不再只是简单的物质支持、身体保护;他作为一个准成年人,需要的是被尊重、被认可、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格。
但是很多父母时常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求,一遍又一遍强调自己在物质上的付出:为孩子读书花了多少钱、为孩子买过多少新衣服、为孩子做过多少饭…于是,孩子总在漫长的时间里等我们的一句道歉,而我们总花一辈子的时间等孩子的一句谢谢。最终,我们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的人,你自己就要先成为什么样子的人。你想让孩子爱看书思考,自己就别整天抱个手机躺在沙发上。你想让孩子有素质,自己就别插队别干没素质的事。你想让孩子有担当,自己遇事先别逃。
最好的教育都是无声的,是你在做,孩子在看。
父母的一举一动,其实都是孩子的样本。教育看似是在帮助孩子,其实都是父母自己的修行。
就像那句话说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