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紧紧盯着孩子的每一个错误,一旦孩子未能达到她的预期,就严厉指责:“我都做到这个份上了,你怎么还是不争气,你对得起我吗?”同时,她也对自己苛责不已,常常因为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而焦虑失眠。身边人看着她,都替她累。
对于这一类父母,我们常常对他们说,60分就够了,对无关痛痒的小错“装聋”,对不伤大雅的细节“作哑”,才是育儿的智慧。
可是,身边总有这样一群焦虑的父母:孩子稍微有些内向,在人群中不太主动,就担心他一辈子都会孤僻,无法融入社会。孩子一次考砸了,就悲观地认定他未来没出息,整日思虑焦灼,担心他撑不起以后的生活。
孩子多玩了一会手机,就如临大敌,甚至推演出这样一段公式:玩手机=玩物丧志=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这辈子完了。孩子但凡出现一点点小问题,落在父母心头,就成了一座山。
殊不知,真正击垮人的,从来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你头脑里的“问题思维”。那些因为焦虑、内耗、恐慌而放大数倍的负面预期,才是引发你痛苦的根源。

常见的情景有:孩子忘记了带书本或者丢了红领巾;孩子专注力有问题,缺乏责任心。孩子一次考试没拿第一,或者比上次考的差;孩子学习态度有问题,孩子是被别人带坏了。孩子最近几天晚上睡觉不踏实,总爱醒;孩子睡眠出了问题,要带他/她去做检查。
甚至,父母因为孩子某一个不尽如意的行为而设想灾难化的结果,常见的情景有:如果我让我的孩子吃巧克力,他们会养成糟糕的饮食习惯,身体就不会健康。我的孩子成绩很差,以后他们考不上好学校的话,这辈子就完了。我的孩子抗挫能力差,以后很难适应社会。
人生的发展路径不是单因素的,也不是直线的,除了死亡,人生路上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一块巧克力、一次考试不理想和一次面对的困难的退缩,都无法构成父母对孩子人生的最终评价。
在过程中,我们有无数种的方式可以避免最差的结果出现。例如,您可以设定规则或界限,允许每周吃一次巧克力,同时也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机会选择健康食品去替代巧克力。
对于一次糟糕的考试,我们可以视之为提前发现问题的机会,孩子暴露出来的学习问题越早,我们更加有足够的时间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去灾难化一次考试。
黄导在线下课一直教导我们,养育孩子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旅程,父母们对待孩子能少一点挑剔和评判,能允许问题的存在,看清自己和孩子需要成长的部分,就能做到真正的放手。
孩子某段时间某一方面的问题,大多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态,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遇到与期望不一致的状况时,不要立即马上视为异常,更不要急于给孩子下结论,不要轻易跳进问题思维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