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收女儿喜欢的玩具
限制女儿外出的机会
呕心沥血的付出,得到的不是女儿成绩上升的回报,而是女儿为了逃避压力,逃课跑到爸爸家玩玩具,还把妈妈亲手炖的补品给爸爸的女朋友。
陶虹焦头烂额的寻找女儿,发现女儿和前夫一家三口亲密无间,顿时崩溃了。她哭着质问女儿:“你压力大,我压力不大吗?你从小到大,妈妈一个人带你长大,我起早贪黑付出所有照顾你,容易吗?你爸爸投其所好你喜欢什么就买什么,他能对你的高三负责吗?”
好像我们中国的妈妈共同的心愿就是:我可以不幸福,但我的孩子,必须幸福,为此我愿意付出一切。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父母千方百计爱孩子的同时,孩子感受到爱了吗?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 “牺牲式父母”的现象。
当父母陷入“牺牲感”的情结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相信自己可以照顾好他人,并会为自己的行为编造出一种使命感。但当孩子无法令父母满意的时候,父母就会在主观上把这种不满夸大,然后将孩子同自身捆绑起来。

首先,父母爱孩子的同时,也要好好爱自己。
快乐和幸福是可以相互感染、相互传染的。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的父母和孩子,会敏锐感受到彼此的情绪变化。和一个幸福快乐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积极、乐观,对自己的人生拥有信心。
其次,“爱”对于孩子来讲,是他的需求被满足的过程。
要了解孩子真正想要什么、真正渴望什么,需要父母掌握“读懂孩子”的能力。而很多父母有可能不太理解,我的孩子我不知道吗?他的喜好,他的生活习性,他的生活方式等我都非常了解。
但是在自动自发,我们强调的“读懂”最主要是从人格、需求、情感等方面,来读懂我们的孩子。
譬如有些父母跟我说,“我孩子以前特别听我的话,现在回到家就关起门来,喜欢跟别人偷偷地聊天,不想让我知道。”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需要有独立的空间,需要跟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变化,证明你没有读懂你的孩子。
在书籍《告别吼叫 做一个懂孩子的家长》中,黄导详细讲述了控制器、独立期等各个阶段孩子的教育关键,还针对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几个关键点,教会我们孩子的变化不断的调整我们和孩子的相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