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她的世界不再迷雾笼罩

小雅在凌晨一点轻轻推开家门,公文包随手丢在玄关。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光脚走过客厅,脚下木地板的凉意让她打了个寒颤。餐桌上摆着已经凉透的晚餐,旁边是丈夫留的纸条:“热了再吃。”

这已经是这个月第十七次,她加班到深夜。洗漱完毕躺到床上时,丈夫背对着她,呼吸均匀。小雅盯着天花板,突然一阵心酸涌上心头。她才三十五岁,却感觉自己像台机器,白天在公司被掏空,晚上回家只剩下空壳。与丈夫的对话越来越少,五岁儿子最近总是躲着她,连母亲打来的电话她都懒得接。

“我到底怎么了?”黑暗中,她轻声问自己。改变始于一个周六的早晨。儿子因为不肯吃早餐把碗摔在地上,她瞬间爆发,抓起儿子的胳膊大声呵斥。孩子被吓哭了,丈夫冲过来抱走儿子,扔下一句:“你看看你自己变成什么样子了!”

小雅愣在原地,脚下是洒了一地的燕麦粥和碎瓷片。镜子里的自己,眼神疲惫,嘴角下垂,浑身散发着戾气。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母亲——那个她曾经发誓绝不要成为的人。

第二天,小雅请了年假。她没有去哪里旅行,而是开始了另一段旅程——向内探索。起初只是漫无目的地阅读心理学文章,后来开始认真听线上课程。她从了解自己的情绪开始,慢慢明白自己为何总是感到焦虑和不满足。她了解到“代际传递”的概念,突然明白自己正不自觉重复着母亲的模式。

“你知道吗,当我意识到我对我儿子发火,其实不是因为他打翻了碗,而是因为我小时候打翻东西总会遭到斥责时,我哭了整整一个下午。”小雅在线下课分享时说。

学习不是为了指责过去,而是为了理解现在。小雅开始尝试小小的改变。当感到怒火上升时,她学会先深呼吸,问问自己:“真正让我生气的是什么?”她发现,十次有九次,当下的导火索只是引燃了内心深处未处理的情绪。

与丈夫的关系是她面临的最大挑战。多少次,她期望丈夫能读懂她的心思,期待不到就积累怨气。学习后,她开始尝试表达——不是抱怨式的表达,而是真实地分享自己的感受。

“我需要告诉你,我现在很累,可能需要一点时间独处,不是拒绝你,而是我需要照顾自己。”这样的话起初说起来很别扭,但渐渐地,丈夫也开始改变回应方式。

最艰难的是与母亲的关系。小雅一直怨恨母亲当年的严厉和苛责,但当她在课程中尝试写下母亲的人生故事时,她第一次意识到:母亲也是在匮乏和压力中尽力而为的同路人。

“我不必赞同她的所有做法,但我可以试着理解她当时的处境。”这个认知让小雅放下了沉重的包袱。

图片

变化不是一夜发生的。小雅仍然会情绪失控,仍然会后悔自己的某些反应。不同的是,她不再把自己钉在耻辱柱上,而是学会反思、调整、再尝试。

半年后的一个普通傍晚,小雅按时下班回家。儿子兴奋地向她展示幼儿园画的画,有些颜料沾到了新买的沙发上。小雅感到一阵烦躁涌上来,但这次,她停顿了一下,然后说:“这幅画真漂亮,让我们一起把它贴在冰箱上吧。不过下次记得先在桌子上画,好吗?”

那一刻,她看着儿子亮起来的眼睛,突然意识到:内在的迷雾正在散去。外在世界没有任何巨变——工作依然忙碌,房子还是贷款买的,丈夫仍然会把袜子乱丢。但一切又都不同了。因为她已经学会在混乱中保持内心的清晰,在压力下仍能选择回应而非仅仅反应。

每晚睡前,小雅不再辗转反侧地焦虑明天该怎么办。她学会感谢今天的进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安心入睡。

因为她知道,明天又是另一个继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成长不是要达到某个完美终点,而是在每个当下,都能做出比昨天更清醒一点的选择。

世界没有巨变,却已然不同。只因她看世界的眼睛,已经不同。我们外在的世界日新月历,而我们还常用过去的眼睛的看着这个世界,那个眼睛,是过去的信念,过去的经验,甚至是别人的信念,别人的经验,我们从未察觉,我们这个生命,是否和这个是世界一样,在不断地蜕变,才能绽放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真正的光彩。

本文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gryBE11O6j-QmF5TvG22WA,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取消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