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晨,我在厨房里忙得团团转。丈夫慢悠悠地喝着咖啡,女儿小雅磨蹭着穿鞋。眼看就要迟到,我忍不住爆发:“你们就不能快一点吗?什么事都要我操心!”
丈夫放下咖啡杯,轻声说:“你总是这么急,好像全世界都必须按你的节奏来。”这句话刺痛了我。因为我深知他是对的。
我生长在一个要求完美的家庭。考99分会被问“那一分丢在哪”,衣服沾了污渍会挨骂。我学会了一件事:只有完美,才值得被爱。
成家后,我不自觉重复了这个模式。家里必须一尘不染,晚餐必须三菜一汤,孩子的成绩必须名列前茅。我把自己绷成一根弦,也让家人喘不过气。
转变始于一次家长会。老师委婉地说:“小雅很优秀,但太害怕犯错,从不敢尝试没把握的事。”那晚我看着女儿睡颜,忽然想起八岁的自己——因为打破一个碗而躲在床底不敢出来。那一刻我泪流满面:我正在让女儿重复我的创伤。
第二天,我做了件从未想过的事。晚餐时,我坦白地说:“妈妈要向大家道歉。我总是要求太多,是因为我害怕自己不够好。”丈夫愣住了,小雅睁大眼睛。
我继续说:“其实妈妈经常搞砸事情。会把菜烧糊,会忘记重要约会,会偷偷吃零食然后后悔。”
小雅突然开口:“妈妈,我这次数学只考了85分。没敢告诉你。”
我看着她忐忑的样子,心揪紧了。曾经,我会立即问“那15分怎么丢的”。但那天,我只是拥抱她:“没关系,妈妈小时候也考过更差的。”
神奇的是,当我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家里的气氛突然轻松了。丈夫开始主动帮忙,而不是等我“完美指挥”;女儿更愿意分享挫折,而不是隐藏失误;我自己也学会了说“我需要帮助”。
上周我生日,小雅送给我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我爱现在的妈妈,因为她会笑,会犯错,会和我们一起躺在地板上吃薯片。”
我捧着卡片,泪水盈眶。我终于明白:完美是爱的敌人,当我们努力表现完美时,真正的连接反而无法发生。
就像紧绷的弦无法奏出柔美的乐章,完美主义的心也无法流淌温暖的爱。我们努力掩饰的每一个缺点,都在我们与他人之间筑起高墙。
当你敢于说“我不会”,别人才能说“我帮你”;当你敢于承认“我错了”,别人才能说“没关系”;当你敢于暴露“我也怕”,别人才能说“我陪你”。
真正的爱,不发生在完美无缺的神坛上,而发生在坦诚相待的平凡人间。现在的我家依然会乱,饭菜偶尔会糊,孩子成绩仍有起伏。但家里充满了笑声、拥抱和“没关系”的宽容。
承认不完美不是放弃追求更好,而是学会在追求更好的过程中,依然深爱当下的自己与他人。当我终于放下完美的重担,爱才开始真正流动——流向自己,也流向每一个我珍爱的人。
本文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mfXllydDAxU8fvvOOLnHPg,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