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面下着暴雨,眼看着上班已经要迟到了,婆婆也在旁边拱火,说这个孩子的习惯真的不好,你又想起孩子的老师又要说你们家孩子总是最晚一个到学校,最早一个离开学校了。
明明心里已经很着急了,但是还要在在那里耐着性子和孩子讲道理,或者妥协着让孩子再拖拉一会。但这样的做法,真的是在照顾孩子的情绪吗?
作为家长,我们很多时候会跟孩子讲结果,你看,最后还不是依了你吗?大人觉得,最后孩子达成了自己想要的,结果是好的,孩子就应该有好的感受了。

我一直觉得,对于孩子来说,真实的父母比完美的父母更重要。而真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承认自己的能力有边界,做不到不强求。
就像送孩子上学这个事情,我们如实的和孩子表达,我们清晰的和孩子表达,当我们说“不”的时候就清晰的说“不”,并坚持自己的想法,对孩子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但如果我们在各种批评抱怨之后,还是满足了孩子的需求,那对于孩子来说,这只是达成所求的手段。这样的经历只会让孩子觉得,妈妈的抱怨只是暂时的,最后她还是会满足我。那孩子下一次做什么选择,会怎么坚持,自然不言而喻。

但是,我们无需完美,我们只需要和孩子说,你想要买更多的玩具没有错,但是妈妈的工资每个月要都要分配用在不同的地方,比如妈妈要学习,家里每天的吃的等等,你喜欢的玩具只是一部分,那这个月妈妈的工资已经用完了,你喜欢这个玩具没有问题,我们现在就把他记下来,等妈妈发了工资,下个月第一时间就给你买。这样可以吗?孩子听完,非常开心的去拿记录本,满意的答应了。
作为家长,都希望在孩子面前树立完美的形象,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做不到,甚至担心一旦露怯,孩子就不会尊重自己了。于是不惜以指责和牺牲孩子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完美人设。这才是背后的真相。
当我们看到了这个真相,我们才能发自内心的真实、平等的和孩子对话,那好过保全所谓的父母的面子。
黄导常常问线下来参加课程的家长:你爱你的孩子吗?孩子能感受到你的爱吗?作为家长,永远要把孩子这个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永远要让孩子在亲子关系中,找到被认同的感觉;永远要让孩子在家庭关系中找到“我很重要”的价值感。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父母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会看到曾经的自己也是个孩子,借助那些被包裹的部分,那些生命的迷茫,那些教育中的焦虑,借助孩子的成长,让真实的自己重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