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番禺一位女中学生跳楼,留下的遗书中这段话,让无数人为之揪心。因为我们都知道,虽然这乍看是孤立的个案,但这一悲剧背后的根源以及这个孩子所承受的痛苦,却是我们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
在这封遗书中,孩子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太累了”,“现在孩子的压力也真的是越来越大了,感觉世界上最累的不是上班,而是学习”,“这个世界我还有好多事情没做,但是我已经没力气去做了”。她自责没能做得足够好,虽然老师都说“先苦后甜,读书才有出息”,但她清楚地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出息的,她累了,实在做不到了。
在此值得认真想一想的是:孩子为什么会这么累?累的原因只是学业太重了吗?
在黄导线下课的采访中,我就发现,很多孩子的“累”,不完全源于学业,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来自父母的支撑。在一代人之前,孩子在学校里累了,回来还有个温暖的家可以放松休息,但现在的“家校共育”模式,往往使得孩子无处遁逃,甚至回家来还要承受父母的情绪压力。

在一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家庭内部,快乐即便有,也是很短暂的:只有在考到满分的时候,父母才露出笑容,但即便如此,明天起又得去赢得下一个成功,因为过去的成绩不必再提。
中国家庭内部的紧绷感,根源往往就是家长结果导向的心态:父母把全部精神寄托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也很清楚,如果自己的表现不能满足父母的期望,他们就高兴不起来。
这些孩子不努力吗?可就算很努力,每天只睡几个小时,但还是成绩不好、钢琴学不会,但是在以结果为导向的学校和父母眼里,就变成了一定是他不努力、态度不好导致的,明明别人都可以,为什么你不可以呢?
毕竟作为我们父母这一代中大部分人,一生都是这样过来的,从学生时代开始就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分数,好不容易考进了大学,进入了社会,又被打回原型,从零开始继续为了所谓的未来而努力,满足这个社会对于我们“好好学习”的期待,我们被全方位地规训着。
但是,我们的家长为什么不尝试着改变观念?为什么大家对“好好学习”深信不疑?
今年脱口秀冠军付航的人生经历不是“有一个梦想,然后努力去实现它”,因为家里对他看来没什么期待。他爸倒是说过:“进入快乐世界的唯一一个秘诀就是,孩子的父母深刻地意识到孩子不是这块料。”
说起来道理都懂,但对于“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可就太难了。这首先意味着家长得有一种松弛的心态,能接受自家孩子“不是那块料”。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很多中国家长看起来是控制欲强,但公平地说,他们往往只是不知道什么方法才是对孩子更好的。这时候就尤其需要不要自以为是,克制自己严厉管束的冲动,转而冷静去考虑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如果真的爱孩子,就给他们想要的,而不是一股脑儿把自己想给的都塞给他们。
回头来说,如果付航没有成为“喜剧之王”,他的父母能接受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至少他们多年来一直就这么做。从某种意义上说,问题不在于付航成功没有,而是他的内心一直健康而有韧性,活得快活自在——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能活成这样,不是成功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