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在商场里,对着拿起蓝色恐龙玩具的女儿说:“这个颜色不适合女孩子,我们选粉色娃娃吧”?
又或者在女儿表达不同意见时,下意识地反驳:“小孩子懂什么,听爸爸妈妈的没错”?
许多父母对“富养女儿”的理解,仍停留在物质层面:给她买最好的衣服、报最贵的兴趣班、提供无微不至的保护,仿佛这样就能铺就一条通往幸福的坦途。
殊不知,真正的富养,从来不是物质堆砌的温室,而是对女儿精神“主体性”的精心守护。
01
什么是“主体性”?
什么是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个体作为独立主体的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自主决策、主动行动以及对自身感受和需求的重视。
很多女孩在青春期都会面临焦虑、压抑、人际等问题,其实都源于“主体性”的缺失:总是讨好朋友却换不来尊重、一遇到挫折就全盘否定自己、明明很努力,却总觉得“我还不够好”……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曾对500名12到18岁的女孩进行过追踪调查,研究结果发现:
那些母亲提供了自主性支持(如允许参与家庭决策、鼓励表达不同意见等)的家庭中,女儿成年后的职业主体性(如选择非传统性别职业的意愿)和关系边界意识(如拒绝不合理要求)往往会更强。
当一个女孩从小被允许做自己后,这份体验就会逐渐内化为她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她会相信自己有权利选择,也有能力对自己负责。
这也向父母们揭示了一个道理:
普通家庭给女儿最好的富养,不是把她裹在凡事听安排的温室里,也不是用奢侈品为她堆砌出虚假的安全感。
而是承认她的主体性,不因性别剥夺她的发展机会,不因“安稳”的期待扼杀她的野心,不因传统思想桎梏而压缩她的人生选择。
02
【思维】主体性:停止过度保护
相信你肯定见过很多这样的场景:女孩想尝试街舞,却因为”女孩子学这个太野”放弃;明明对编程感兴趣,却在”女生学理科就是吃力”的暗示中退缩……
她们习惯了等待别人安排人生,就连选择文具颜色,都要反复询问:”妈妈,你觉得哪个好看?”
这种主体性缺失,本质上是家庭教育的错位。
当父母以”宠爱”的名义包办一切,看似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实则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试错成长的机会。
《童年的秘密》中说:教育的使命是帮助每个孩子成为他自己,而非将其塞进“男孩该如何”、“女孩该如何”的模板。
女孩可以如溪流般柔和,也可以似礁石般坚硬;能在实验室里钻研公式,也能在舞台上释放锋芒。
只有当她不再为“不像女孩”而自我怀疑时,她的天赋才能自由生长,才能在无数未被预设的方向上,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从今天起,不再给女孩的人生设限。
收起“你应该”的评判,换成“你可以”的托举,就会发现女孩子们生命最动人的惊喜,藏在不被定义的旷野里。
03
【决策】主体性:拥有选择权力
你家女儿有没有这样的口头禅:“都行”、“可以”、“随便”…… 如果有,一定要小心了。
这样的女孩,多半是习惯了父母日复一日的安排和控制:
● 早上穿哪双鞋是被提前摆好的,
● 课外班报什么是由家长定好的,
● 连买文具都要被念叨“这个牌子更耐用”。
……
久而久之,女孩就失去了做决定的勇气,甚至忘记了自己喜欢什么。
综艺《少年说》中就有这样一个女孩,自诉父母包办一切,生生把自己养成了“高分低能”的巨婴。
小时候女孩不太会用筷子,父母就只给她一个勺子帮她夹菜。如今,女孩已经上高二了,依旧不太习惯自己吃饭。
上初二时,父母才让她尝试自己穿衣服;几天前,父母才同意她自己倒热水;在家里,女孩什么都不用做,插个电源父母都怕她触电……
随着一天天长大,这个被父母无微不至照顾,也无孔不入控制的女孩,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和窒息。
她没有自己的主见,分不清衣服的尺码,甚至无法独自出行。
她恳求父母今后能够放开手,让自己做决定。
现实中有太多父母捧着“为你好”的心意,替女儿打理好一切,却没注意到女儿眼里那逐渐暗淡的光。
《爱的艺术》一书中说:“如果父母以‘为你好’之名剥夺孩子的选择权,本质上是将孩子工具化。真正的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非成为你期待的样子。”
小时候不让女儿决定穿什么衣服、选什么文具,她就学不会权衡喜好与实际。
青春期不让她参与升学、社交的选择,她就难以理解“每个决定都有代价”。
父母把“为你好”挂在嘴边,替女儿挡住所有的岔路,看似是保护实则是剥夺了孩子试错的机会。而试错,恰恰是学会负责的必经之路。
父母对女儿真正的爱,不是为她铺就一条永不摔跤的路,而是让她知道每个选择背后的重量,拥有为自己的决定兜底的清醒。
04
【社交】主体性:尊重她的个性
一位母亲曾分享她的经历:5岁的女儿坚持要穿红袜子配绿裙子去幼儿园。尽管心里觉得“太扎眼”,但她最终还是尊重了女儿的选择。
放学时女儿骄傲地说:“老师和同学都说我今天像一个香甜的小草莓!”那一刻,母亲庆幸自己没有剥夺女儿体验自我的机会。
电视剧《不讨好的勇气》中吴秀雅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
高中时开朗直率的她因穿红裙子转学被误解,勇敢发声却反被校方和家长打压,要求“合群”。
这让她彻底改变,变得小心翼翼,不敢拒绝。
直到步入职场后,她仍深陷讨好型人格:
即使工作堆积如山,也难拒同事甩来的任务;聚餐被遗忘,尴尬躲藏;被称作“关系户”也不敢反驳,只私下诉苦。
一次偶然接触脱口秀,成为她命运的转折点。
在舞台上,她逐渐找回了失落的自我,学会勇敢表达,以自信、坦率和松弛的状态,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与尊重。
这正是女孩夺回主体权后,所能活出的光芒四射的模样。
就像哲学家叔本华所说:**我们人生中都有一个特殊弱点,就是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而有的父母,也会在无意识中强化这一点,让女孩活在一个渴望讨人喜欢的世界里,这样做无疑是亲手将他们的主体性交给了别人。
家有女孩,一定要告诉她:取悦自己,按自己的路走,才能找到真正的归途。
写在最后:
女孩成年后所展现的自信、坚韧和力量,很大程度上源自童年时期父母给予的关爱、教育和环境。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过:“当父母以接纳的态度倾听女儿的声音,她便获得了探索世界的勇气。真正的爱不是塑造她成为你期待的样子,而是让她成为她自己。”
不依赖他人的评价而定义自我,也不困于外界的期待而改变选择,如此,女孩才能在复杂中看清方向,在喧嚣中听见自己。
最终以从容的姿态,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而这,正是我们普通家长能够给女儿最好的托举和祝福!
本文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gu4tTzIeIeTHhrozLQI4-g,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