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才是一个家庭应该有的样子

 

一个家庭最该有的样子:

有人负责,有人被爱,所有人都被好好看见。

图片

 

我认为好的家庭,不一定完美,但一定让人安心。

这种安心从哪儿来?从父母身上来。

并不是要求父母完美,而是至少得是“好的人”。

这里说的“好”,无关道德标杆,也不是外人眼里的优秀,而是内心安定,对世界充满善意和好奇,能包容自己与别人的不完美,懂得真正看见他人。

这样的人,自然而然地散发着一种稳定而从容的气质,让人愿意亲近,愿意依赖。

我们总以为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父母是否努力,孩子是否听话,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靠刻意的讲道理,而是家庭的日常。

日常里,父母如何对待彼此,如何对待孩子,如何对待自己,才是真正传递给孩子的东西。

1

性格也好,世界观也好,甚至未来人生的基调,都不是通过教育理念决定的,而是透过每天的生活氛围一点点沁入孩子的内心,就像雨水渗透土地,最终决定长出什么样的生命。

前几天有个人说起一次在饭馆偶然看到的一家人:

一个父亲带着一对兄妹吃饭,男孩稍大,女孩较小。

父亲安排他们吃东西,细致地了解儿子下午的网球课安排,提醒儿子什么时候可能需要补充体力;女孩安静玩手机,父亲未打扰,也不显不耐烦。

母亲出现时,一家人自然而然地夸赞她新剪的刘海好看,父亲甚至细腻到发现她找不到纸巾时及时递上。

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好家庭的样子:

没有刻意的说教,也没有焦虑地强迫孩子成长,却处处透着舒服的温度。

这种温度从父母相处的细节、待人接物的分寸里散发出来。

它从来不刻意,却又能让孩子自然地感觉安全和自由。

为什么我们看见这样再普通不过的画面会觉得难得?

因为很多家庭并非如此。

太多父母,自己还未与内心和解,焦虑着、控制着、指责着、抱怨着,却希望孩子自信、从容、温柔而善良。

但,这怎么可能?

2

真正的教育不是我们对孩子做了什么,而是我们自己成了什么样的人。

孩子最真实的学习,不发生在课堂上,而发生在家里日常的对话、行动和互动里。

孩子敏锐地捕捉着大人的情绪、表情、语气,捕捉着父母之间彼此的态度,捕捉着父母如何面对生活的挫折、矛盾与喜悦。

最终,这些看不见的细节,决定了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内心深处的信念。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写道:“一个人的个性,就像水一样,长久地流淌在他日常的细节里。”

孩子对家庭的感知也是如此。

家庭给他的,不是一次次讲道理,而是无数个日常细节的叠加。

父母相互欣赏,孩子便懂得赞美与表达;父母懂得尊重边界,孩子便学会恰如其分地自律;父母用温柔与耐心对待家人,孩子长大后便不会对亲密关系感到恐惧与陌生。

其实,父母能给孩子的,最重要的不是物质,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内心的稳定和安全感。

让孩子知道,无论自己怎样犯错、失败,都会有一份柔软而坚定的接纳等待着自己。

那些真正教会孩子善良与尊重的,不是严厉的管教,也不是一味的宽纵,而是家庭氛围里随处可见的、自然流动着的温暖与善意。

3

今天很多人在孩子教育上焦虑地寻找方法、教程、所谓的“捷径”,试图精准控制孩子的成长路径。

我们不敢冒险,不敢松手,不敢相信孩子有自我生长的能力,更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焦虑与恐惧。

结果,这种焦虑被孩子感知到了,于是孩子便更加小心翼翼,变得讨好、疏离或者叛逆。

可事实上,教育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一种信任——我们对自己的信任,对孩子的信任,对世界的信任。

这种信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我们一点一滴地去探索自我、解决自身内在矛盾后逐渐形成的。

只有当我们放松了,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生活存在未知和瑕疵,才能真正滋养出孩子的勇气、信心和安全感。

家庭教育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就是你作为一个成年人,愿意首先把自己活成一个好的人,一个值得被孩子看见、学习和模仿的人。

教育是一场长跑,你给予孩子的一切,最终都会以某种方式反馈回来。

你对待世界的方式,就是孩子未来对待世界的方式。

写在最后

等到孩子长大,回忆起童年时,他心里会安静地涌起一句:

我曾被好好地爱过,所以我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高铁晚点,匆忙中写下这篇文章,与读者共勉!

 

本文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O5v_GN9HkA9LAbA9j3P4UA,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取消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