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育孩子这条充满爱与挑战的道路上,我们总是想方设法为孩子遮风挡雨,生怕他们受一点委屈、走一点弯路。
吃饭时,孩子明明能自己端稳饭碗,我们却担心烫着,于是追着喂;写作业时,我们全程“保驾护航”,一有问题就急着解答;孩子情绪稍有波动,我们比他们还紧张……
这种把孩子当成绝对中心、过度保护的做法,真的合适吗?我们是不是用爱把孩子裹得太紧,反而剥夺了他们独立成长的机会呢?
0**1**
别太「尊重」孩子
过度尊重换来的不是自律,而是嚣张。
《孩子的成长,父母的修行》一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非常发人深省:
晓峰总是沉迷于电子游戏,每天放学后,他都要抱着平板电脑玩很久。为此,父母很焦虑,苦口婆心与他约定好每天使用平板电脑的时间。
本以为这样一来,就能帮助晓峰养成科学使用电子产品的好习惯。可没想到,每逢时间一到,晓峰就会以各种理由耍赖,而父母为了尊重他,也只能一次次的妥协……
这个故事中,父母给予晓峰充分的自主空间,看似是在尊重孩子,但其实是以“尊重”之名,行“放纵”之实。
过度尊重,本质是责任的错位。 当孩子被赋予超越年龄与能力的决策权,他们无法理解复杂后果,只会将“尊重”扭曲为“唯我独尊”。
而真正的尊重,是在孩子能力范围内赋予TA选择权:“今晚你想先做数学还是背单词?” 同时明确告知不可协商的底线:“每天九点前必须睡觉,这是健康的需要。”
千万不要给自己立一个“无条件尊重孩子”的人设,否则等孩子试探清了你的底线,就会开始在你暴躁的边缘无限蹦跶。
当然,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任性、懒惰、不遵守规则的,而是在家长看似尊重,实则没有规则和底线的放纵中,一点点“养”出这些毛病的。
尊重本身没有错,但错在没有原则和底线。而且过度的尊重孩子,也是一种变相的溺爱和逃避。
真正的尊重,是要满足这两点:
● 尊重要克制:
尊重要适可而止,一旦孩子越过了底线,就要及时制止和拒绝。
● 尊重要有原则
所有的尊重,都是建立在原则和底线之上。
我们真正尊重的,是孩子的独特性和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权利,而非借着尊重的名义对孩子放任不管。
02
别太「共情」孩子
过度共情孩子,会模糊他们对边界的认知。
同事的女儿前段时间参加绘画比赛落选,回家后闷闷不乐。
同事心疼极了:“那些评委太没眼光了!你的画明明是最棒的!下次咱们不参加了,省得受气!”
本希望安慰孩子,却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在”受害者心态”——让她觉得失败全是外界的不公,自己无需反思进步。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孩子过度共情”,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般为:
1)初为人母,容易对孩子“太过上心”;
2)高共情人格,对身为弱者的孩子容易引发同情;
3)孩子的“遭遇”,触发了父母内心过往的“创伤”(这个创伤可能是隐性的)。
《家庭的觉醒》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亲子关系最容易触发我们的真实感受。”
而过度共情就是一面镜子,映射出的是我们在教养中的不理智行为。是父母以自我的角度闯进了孩子的空间,干扰了孩子的正常发展。
过度共情,会放大孩子的情绪,放大父母的愧疚。会让孩子原本正常的经历,变成一个在他经历中过不去的坎。
而且对于父母而言,越是没有边界的爱,越容易激发自己的掌控欲和责任感。长此以往,父母也将不堪所累,从而引发情绪崩溃,而这些情绪,最终又会反噬到孩子身上。
古语有云:”过犹不及”。父母保持一定的钝感力,孩子才能有一个处理个人情绪的空间。
03
别太「关注」孩子
过度关注孩子,会悄悄毁掉他的独立能力。
小宇妈妈是典型的“直升机父母”。从孩子起床到入睡全程关注:书包亲自整理,作业逐题检查,连和同学玩也在一旁“指导”。
以至于小宇上了初中仍不会系鞋带,课堂小组讨论时沉默寡言,老师提问就紧张地望向窗外……
过度关注是父母焦虑的投射,传递给孩子的是“你不行”的潜台词。
儿童发展学家埃里克森强调,学龄期核心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并克服“自卑感”。当父母事无巨细地代劳,孩子体验不到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的成就感,勤奋感无从建立,深层自卑悄然扎根。
如果孩子尚且年幼,无力抗衡父母,那么可能就会表现得异常听话、懂事、乖巧。
可一旦孩子到了精神觉醒的年龄,有了和父母抗衡的能力,你就会发现,那些原本的乖孩子,突然一夜间变得叛逆、不服管了。
说到底,不是孩子变了,是父母之前错误的教育方式,早就埋下了雷。
家长可以尝试逐步放手:让三年级孩子自己根据课表收拾书包(忘带作业?自己承担老师批评);允许初中生独立规划周末半天时间(哪怕他选择发呆)。
父母的后退,是孩子向前成长的必经空间。孩子不会关注父母的初心,他们只关注父母的反应带给他们的真实感受。
▪️父母可以尝试把自己内心的恐惧,转化为对孩子和自己的信任。
▪️父母可以尝试把专注自我感受,改变为和孩子之间建立新的链接。
▪️不控制孩子,也不取悦孩子。接纳和允许孩子的一切面相,并划分好明确的界限。
04
结语
家庭教育的尺度,决定孩子成长的高度。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过:“帮助孩子独立地做事情,是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之一。”
爱孩子,不是替他避开所有风雨,而是陪他们站在雨里,教他们怎么撑伞;
不是替他们铺好所有路,而是让他们踩过坑洼,学会怎么辨明方向;
不是替他们记住所有答案,而是保护他的好奇,让他们自己找到解题的方法。
我们养育孩子,最终要帮他们培养出的是韧性和强大的自我。这种“自我”只有在父母适度的爱中,才能蓬勃地生长!愿所有父母共勉!
本文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65_fSghrKznIlng9l8x0qw,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