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质量的陪伴,从来不是长时间的牺牲和压抑,
而是我们短暂却真诚、专注的互动。
今天晚上给算法同事做了一场培训后走在操场上。
看到一读者留言,引起我的深度思考,因为我自己过去也会出现不耐烦的状态,其实这篇文章在解读我自己过去陪伴女儿的状态,借此机会反省。
读者留言大概这样的:
最近带娃出去玩,我发现别的孩子和妈妈互动很好。
我感觉我玩不起来,我就希望有人陪他玩,不要烦我,怎么办?
本文核心观点是:真正的问题并非出在爱上,而是对“陪伴”这个词本身的误解和苛责。
我认为,当我们承认自己的不耐烦与局限,并不意味着我们爱孩子的深度会因此而折损,反而意味着拥有了接纳和理解自身与孩子的勇气。
关于局限性,读者可以去阅读为什么父母要理解自己的局限性
1
实际上,爱孩子与能否耐心陪伴,是两码事。
陪伴孩子玩是一种需要消耗心理能量的行为。
因为孩子的世界极其简单,重复,且往往与成人世界的逻辑背道而驰。
对孩子来说,一件简单的游戏可能乐此不疲地重复一百遍,而对我们来说,游戏的意义或许在前三次就已经耗尽了。
我们很难持续享受这种重复的游戏模式,因为我们的思维习惯于效率、结果和新鲜感的驱动。
当一个成年人陪孩子玩的时候,内心的潜意识往往是不自由的。
我们无法真正享受眼前这个“毫无意义”的时刻,总是试图去合理化它,比如“现在陪他玩,未来他会更健康、更快乐、更爱我”,或者“玩是我的责任,我必须履行好这个义务”,甚至强迫自己忍耐着“幼稚的游戏”。
这种有意识的忍耐本身就是不耐烦的种子,因为我们心底里无法容忍时间被如此无价值地消耗。
我们总希望与孩子的每一分钟都是有意义的投资,但恰恰这种功利化的心态,让“陪伴”这件事失去了最本质的愉悦感,成为沉重的负担。
2
真正的陪伴,本质上是一种状态的融合,而不是单纯的行动或义务。
很多人错以为自己“陪了孩子玩”就一定做到了陪伴。
我这里说一个事实逻辑,如果你内心焦躁、无聊,甚至边玩边刷手机,那么你陪孩子玩的每一分钟,都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折磨:孩子自己会敏锐地感受到父母内心的不耐烦,并逐渐把这种焦虑和抵触内化,形成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为什么我的游戏无法让爸爸妈妈快乐呢?”在孩子眼中,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情感挫败。
卡尔·荣格有句很经典的表述,我分享给读者朋友:
“Nothing has a stronger influence psychologically on their environment and especially on their children than the unlived life of the parent.”
(没有什么比父母未曾真正活出的生命,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更大。)
真正让父母无法耐心陪孩子玩的,不是孩子,不是玩游戏本身,而是我们自己那些被压抑、被搁置的内在需求。
很多父母的童年,正是缺少这种自由快乐的陪伴的,内心早就习惯了忽视感性、忽视童真,以为长大成人意味着必须放弃童真。
这种习惯性忽视,导致在面对自己孩子毫无目的的天真时,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抗拒。
3
真正的耐心陪伴不是去“忍耐”,也不是去“做一件任务”,而是必须要重新唤醒自己内心的孩子,去追随孩子的步调,感受当下的乐趣,和孩子一起进入那种单纯而美好的感性世界。
这不需要时时刻刻地陪伴,也不需要刻意地迎合孩子所有的要求,但需要我们能时刻觉察自己内心真实的状态:我陪孩子玩的时候,究竟是投入地感受当下,还是机械地消磨时光?
我们往往无法耐心地陪伴孩子,正因为我们没有耐心陪伴自己:不能接受自己浪费一点点的时间,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庸与脆弱,无法正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个未经满足的小孩。
因此,重新获得耐心的关键在于放下“陪伴即投入”的执念,允许自己享受一场没有目的、没有效率、甚至略显无聊的互动。
《游戏力》(Playful Parenting)的作者劳伦斯·科恩提醒我们:“游戏的本质是联系,而不是完成任务。”
当我们不再过度关注孩子玩的游戏本身有什么“意义”,而去关注游戏中的真实互动和情感连接时,我们内心的焦虑就会逐渐缓解,耐心才有机会真正涌现。
写在最后
没有耐心陪孩子玩,并不意味着不够爱孩子,而是我们缺少一种自我觉察和自我和解的勇气。
我们需要承认,自己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父母。
允许自己偶尔无聊、允许自己不总是“高效”,才能真正看见孩子,感受他们的纯真和快乐,体验真正陪伴的幸福感。
本文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nDth2Y2Qz5mMYJPX9miFMQ,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