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孩子,特别是小学生,并不了解自己,并不清楚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于是,他们对自己要做什么,也是懵懵懂懂,云里雾里。
小寒上六年级时,我当班主任。这女孩上课分心,作业潦草,成绩不理想。
我找来聊天,问她有什么打算。没想到,她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要考某一中(本地省重点高中),将来考清北。
以她实际情况,目前语数英科班里倒数10名内,考某一中,将来考清北,还是极大难度的。
我没有当面指出她想法不切实际,但是也善意提醒:有目标非常好,有符合实际的目标更好。
我们赞赏立志,赞赏从小有远大的理想。
但是《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多了解自己,结合实际情况,明白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定位而不定格,才可能成功到达彼岸。
否则,只能说是空想家。
01
定位,是帮孩子认清自己
老子曰:知人者知,自知者明。我们要帮孩子准确定位,认清自己。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的擅长思考,有的善于表达;
有的喜欢逻辑推理,有的热爱艺术创作。
教育的第一步,不是强迫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引导他认识自己:
我擅长什么?我对什么感兴趣?我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我可以往哪个方向发展?
就像导航一样,我们要让孩子先知道自己在哪里,才能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定位,就是帮孩子找到这个起点。
02
定格,是给孩子贴标签,画地为牢
“你就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将来肯定没出息。”
“你太笨了,不是读书的料。”
“女孩读那么多书干嘛,将来嫁人就行了。”
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
这是“定格”——用一个标签,把孩子框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一旦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孩子很容易受到暗示,就真的相信了:
我就是不行,我就是不行。
这不是教育,这是限制。
03
定格,会毁掉孩子的可能性
我们总说,孩子有无限可能。
但如果我们早早地给他们定格了,他们还能飞多高?走多远?
一个孩子成绩不好,老师说:“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家长也跟着摇头:“算了吧,读个中专就去打工吧。”于是,这个孩子就真的以为自己不行,慢慢放弃了努力。
可你知道吗?
也许他不是不聪明,只是学习方式不同;
也许他不适合应试教育,但动手能力极强;
也许他需要的是另一种教育方式,而不是被贴上标签,被打入“冷宫”。
有一个孩子,小学时成绩平平,甚至经常被老师批评“上课走神、不爱学习”。但他的父母没有放弃他,也没有给他贴标签。
他们发现,孩子对机械特别感兴趣,喜欢拆装玩具,喜欢看科普视频。于是,他们送他去学机器人编程,带他参加科技比赛。
几年后,这个孩子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拿了奖,后来考上了重点大学的工程专业。
他的父母说:“我们只是没用标签把他框死,而是帮他找到了方向。”
04
定位,才能激发孩子的潜力。
真正好的教育,是帮孩子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方向。
有的孩子学习快,有的孩子理解深;
有的孩子需要多练,有的孩子需要多讲。
教育不是一刀切,要个性化学习,要因材施教。
当孩子知道“我擅长什么”,他会更有信心;
当孩子明白“我适合怎么学”,他会更主动;
当孩子清楚“我想成为谁”,他会更努力。
孩子知道定位后,再根据长远目标定短期目标,跳一跳就能摘到,
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05
结语
教育的本质是,别让孩子成为你期待的样子,而要帮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不必替孩子决定未来,但我们可以陪他们一起探索方向。
别急着贴标签,也别轻易下判断。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理解,你会发现,孩子远比你想象的更有潜力。
定位,是起点;定格,是终点。
愿我们都能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而不是限制他们飞翔的笼子。
本文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Hvs_rW7Tl3R8Iq34udXUCA,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