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卧室的门像一堵墙竖在了你们中间;
– 你开口关心的问一句,他怼回你三句;
– 你多说两句,他干脆戴上耳机充耳不闻……
无数父母在青春期的风暴中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靠近那个慢慢变得陌生的孩子。
其实,孩子抗拒的从来不是我们的爱,而是我们传递爱的方式。
深夜11点,王女士推开儿子房间的门:“还在打游戏?明天要考试不知道吗?”
“砰!”回应她的是砸在门框上的抱枕。“烦不烦!”15岁的儿子扯下耳机吼道。这样的场景,在这个家每周上演三次。
王女士不知道,那句“为你好”的提醒,正在成为割裂亲子关系的刀。
●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你是否批评和指责太多——”你就是又懒又笨”
● 当孩子需要尊重时,你是否命令和建议过多——”不许关门、现在就去”
● 当孩子需要安慰时,你是否忽视和敷衍太多——”这又没啥、有什么大不了的”
所有这些回应,都掐掉了孩子对你的信任和依恋,引发了抵抗、怨恨和敌意。
此时最重要的,就是放下你的权威视角,去重建信任。去接纳他的问题、去回应他的脆弱、不去武断地评价他。
强烈的独立意识、隐私意识,导致他们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闭上嘴巴+关上房门。
因为,拥有自己的想法和空间,是人格独立的一部分。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孩子不跳楼,就是成功”,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家长再沿用之前的强势或说教的沟通方式是行不通的,也很容易令亲子关系越来越如履薄冰。
那么,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家长应该如何沟通呢?
当我们学会收起枯燥的说教和泛滥的情绪,尝试用尊重与耐心去叩门,那扇门终会悄然打开。
家长牢记这4个沟通原则,远胜一万句道理:
严肃的“谈话氛围”会让孩子提前竖起戒备的高墙。与其在客厅正襟危坐宣布“我们来谈谈”,不如让沟通在流动的生活中自然生长。
当关注点不在孩子身上时,往往是他们最愿意倾诉的时刻。
试试在开车送孩子去上学的路上,在厨房准备晚餐的间隙,在傍晚散步的林荫道上……这些轻松、非正式的场合,没有咄咄逼人的目光压力,孩子紧绷的神经更容易松弛下来。
此时,一句看似随意的“最近在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吗?”往往就能开启孩子的心扉。
真正的倾听始于放下评判的执念。
当孩子抱怨“我们老师真讨厌,作业布置这么多!”时,忍住立刻纠正“老师是为你好”的本能。试着说:
“听起来作业量真的让你有点喘不过气了?”
这种简单的反馈,能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感受被接收、被确认了,这是安全感的基石。
共情不是同意,而是努力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
当孩子考试失利后沮丧地说:“我就是笨,怎么学都没用!”此刻他们需要的不是“你很聪明”或“下次努力”之类的苍白宽慰。尝试透过语言,看清孩子话语背后的无力与自我怀疑:
“这次没考好,让你对自己有点失望了,甚至有点害怕努力了也没结果,是吗?”
这种深度的共情理解,往往能让孩子瞬间动容,因为他们最隐秘的不安被看见了。
试着将命令句转化为开放式的探询。比如,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家长不要直接批评孩子或者没收手机,而是可以问孩子:
“你觉得长时间玩游戏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你打算怎么平衡玩游戏和学习的时间呢?”
通过赋予孩子自主规划的权利,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这些问题如镜子,照见孩子已有的智慧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提问时,做真诚的求知者,而非设陷阱的考官。避免“为什么不……”这类隐含指责的问法。
真正有力的提问,不是为了证明我们是对的,而是为了让孩子发现他们自己可以有多强大。
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物理边界“和”心理边界“。比如进孩子房间前先敲门,不随意翻动他们的私人物品或查看手机等。
当孩子明确表示“现在不想说”,请郑重回应:
“好,我明白你现在需要空间。等你想聊的时候,我随时在。”
当孩子抱怨作学业压力大的时候,你可以说:
“我看到了你的困境,但我更相信你有能力从中学习,而我,会在这里支持你重新出发。”
这份克制的尊重,让孩子确认:我的领地是安全的,我是被信任的。
信任,是把选择的缰绳逐步交到孩子手中,允许他们在安全范围内试错。小到穿衣风格的选择,大到选修课的决定。
当他们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反而能更勇敢地面向前方的风雨。
如果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很亲密,孩子还会在成年之后重新回到你身边,而你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是,如果你总是批评他、反驳她、要求他,亲子关系就破坏了,当他成年后,你就很难再对他有影响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青春期是孩子留给家长的最后调整的机会。衷心祝愿所有父母,都能抓住机会——
用爱和尊重陪伴他平稳度过人生中的重要时期,一起走向更加勇敢、坚定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