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是不是也这样?
“妈妈,他们抢我玩具……”6岁的阳阳红着眼眶拽着妈妈的衣角,而在五分钟前,这个小祖宗刚在家里因为奶奶没给他买新乐高,把餐桌上的碗筷全扫到了地上。
邻居王姐无奈地说:“这孩子在家是霸王龙,出门秒变小白兔,被欺负了连声都不敢吭!”
这位妈妈很困惑:”为什么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地方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仔细观察会发现,这类孩子往往有这些典型表现:
● 在家:对家人呼来喝去,稍不顺心就摔东西、吼叫爷爷奶奶,连宠物狗都躲着走
● 在外:玩具被抢不敢反抗,被推搡不敢吱声,甚至被欺负了也不敢找老师求助
● 情绪表达:对外人小心翼翼,回家却把积压的委屈化作对亲人的怒火
一位幼儿园老师坦言:“班上最任性的孩子,被抢玩具时竟缩在墙角发抖,原来在家中的‘横’只是纸老虎。”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反差?这要从家庭教育说起。
陷阱1:无底线、无原则的溺爱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窝里横”的孩子,好像也不是针对家里所有人都“横”。有的孩子对爷爷奶奶脾气大得很,但只要爸爸一来,立马老实。
孩子虽然还没有成熟的价值观,但他们会察言观色。
在格外宠爱自己的人面前,无理取闹,缺乏规则意识,是因为孩子们意识到,在溺爱的大人面前,不论自己做什么,都会被无条件原谅。
但这些孩子一旦遇到权威感强的大人,就会立刻规矩听话起来。
也就是说,“窝里横”,多源于无底线、无原则的爱!
李玫瑾教授犀利指出:这种无原则的爱让孩子误以为“世界该围着我转”,一旦走出家门遭遇真实世界的规则,立刻暴露适应性缺陷。
家长无底线的溺爱,只会让孩子学到两样东西:
第一:开始发脾气
第二:坚持发脾气,认为大人们迟早会妥协
孩子窝里横,是因为他知道,通过“横”不仅不会受到惩罚,还能达到目的。
但是,失了底线和原则的爱,并不是真正的关爱,而是一种伤害。
用爱富养孩子固然重要,但无原则的溺爱则容易养出一个自私任性的小孩。
陷阱2:社交能力的“代劳剥夺”
小区花园里,一位妈妈带着小学三年级的女孩来玩秋千。
小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小女孩有些内向,呆呆站在滑梯旁边,想玩又融不进去,妈妈急了,便代孩子去询问:“你们能让我女儿先玩一会吗?”。
生活中,很多家长会像这位妈妈一样,出于对孩子的关爱,总是忍不住在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时出面帮助。
他们担心孩子因为内向而在社交中吃亏,总是想要替孩子解决问题,希望能够时刻守护在孩子身边。
虽是出于好意,但这种”越俎代庖“的爱剥夺了孩子独立社交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孩子既没学会说“我们一起玩”,更不懂如何应对拒绝,最终变成社交场上的逃兵。
久而久之,孩子在交友方面越来越没信心,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在外面感到越来越自卑。
陷阱3:情绪教育的集体缺席
孩子“窝里横”的本质是情绪表达的欠缺:
● 在外压抑情绪 → 因不懂如何合理表达需求
● 回家爆发情绪 → 把家人当安全出气筒

这既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而是一个需要我们关注和引导的信号。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她女儿小雨也是这样,在家指使爸爸妈妈像指使佣人,出门却连点心都不敢自己去买。
朋友急得不行,一会儿严厉呵斥她不许在家撒野,一会儿又逼她在外面要勇敢些。结果适得其反,孩子在家更加蛮横,在外更加胆怯。
那么面对孩子这种“在家强势、在外懦弱”的割裂情况,家长们到底该怎样做呢?
01)建立清晰规则,敢于说“不”
爱孩子是每位父母的本能,但关键在于爱的方式。
当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时,父母需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这不仅能教会孩子尊重,还能让他们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让孩子明白,在家与在学校一样,也是有规则需要遵守的,比如可以设立一些这样的“家规”:
· 每天看电子产品不可以超过两小时;
· 不可以打骂长辈,要学会感恩;
· 不可以撒泼打滚,有需求可以好好讲道理;
· 要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 犯错要勇于承担,积极改正。
……
建立了这些规则以后,咱们家长不要一人唱红脸一人唱白脸,一定要统一战线,避免“爸爸拒绝,妈妈偷偷给”的割裂教育。
对于孩子无理的要求,一定要明确拒绝。因为你妥协一次,规则就崩塌一次。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当孩子建立了足够的规则意识,知道了自己的行为边界,才会明白“窝里横”是没用的,大人不是“任他摆布”的。
02)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社交场上的逃兵,背后站着代劳的父母。”想让孩子在外“不怂”,也是需要锻炼的。
有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不是自己玩游戏,就是对着手机、电视看一整天。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多创造机会,鼓励孩子参与家庭以外的社交活动,接触同龄的朋友,例如参加兴趣小组,和小区里的孩子一起玩玩,邀请小伙伴来家里等等。
如果孩子在交往中发生争吵,父母不要急着帮助孩子解决,而是要做有效的“引导者”,尽量发挥孩子的“能动性”,让他们能独立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小冲突和矛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别因“怕孩子吃亏”越俎代庖,敢直面冲突的孩子,才有能力化敌为友。
03)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和需要
在外怂、在家横的孩子,本质是不懂得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的。
如果孩子表达感受时行为过激,我们就需要引导孩子更加理智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
尊重孩子的情感表达,理解他们的感受和看法,不要第一时间去否定。
只有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孩子,才会时刻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当他们出门在外,也会尊重自己的感受,勇敢地表达自己或是拒绝别人。
罗斯·格林在《暴脾气小孩》中指出:孩子的“横”不是不想做好,而是做不到。教会孩子与情绪共处,他们才敢对外界亮出真实的自己。
在家懂尊重,在外有棱角;
对爱不放肆,遇强不怯场。
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完美的环境,而是一个能够帮助他们面对不完美世界的指南。”
你家孩子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呢?你是怎么处理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和困惑,我们一起交流学习,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