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亲的意思不是争吵,不是愤怒,而是冷漠。
孩子生活当中的喜怒哀乐,对你没有任何的分享欲望。我们总是推崇母慈子孝,而孩子这种冷漠的态度总是让父母觉得无法接受!
当他需要你的陪伴时,你不在身边
我的大学同学琦琦和她父母的相处方式就非常的“别扭”,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样。琦琦在距离老家不远的北京工作,平时和父母几乎不联系。她的父母给她发消息她也是选择性地回复,大部分无关紧要的问候,她都不会回复。
平时放假她也从不回家,就连春节,也是在父母强烈要求下才回去的,但她除了吃饭几乎是不出房门的。
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他们明明是一家,相处方式却更像陌生人呢?最开始我也是不太理解,哪有孩子不愿和父母亲近的?哪有人是不愿意回家过年?但当听到她的成长经历之后,我才发现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究竟有多么重要!
据琦琦说,她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的,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在她一岁的时候,纷纷被外派到外省去工作了。在那之后,她的父母大概有两三年的时间都没有回过家。直到四五岁之后,她才在第一次见到父母,但春节结束后他们便又马不停蹄地出去工作。
在她上高中之前,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真的屈指可数。
父母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次数太少了,错过了整个童年时期以及青春期!

在琦琦的成长过程中并未与父母建立起亲密感,父母在她过去的成长经历中,似乎只是一个称谓而已,他们之间隔着的这十几年的鸿沟,足以让他们的心无法真正地靠在一起,更无法亲近。
似乎爷爷奶奶才是她心里认定的“父母”,她可以肆无忌惮地呆在他们身边。她曾说过他最喜欢的是冬天,那时候奶奶每天都把她抱在怀里,爷爷在旁边儿给她做冰糖葫芦儿。只要一到冬天,就有吃不完的冰糖葫芦儿和永远温暖的怀抱。
直到爷爷奶奶生病去世后,她觉得自己没有家了!
0-6岁,是孩子的幼龄期。这段时间是父母与孩子建立爱、亲密和安全的最关键时期。
6岁以前,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来源于妈妈的关爱和照顾。母亲的哺乳、拥抱、抚摸和亲吻对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埃及法老做过一个实验,他找来50个婴儿,想知道如果婴儿没有机会听到口头语言,他们会说什么语言。他安排养母给婴儿洗澡、喂奶,但是严禁对着婴儿说话,也不许爱抚和哄慰婴儿。
结果,悲剧发生了!这50个婴儿最后全部离奇死亡。
虽然,这个例子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这也说明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而言有多么重要。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谈及个体发展时说道:“在孩子生命的头几年里的情感发展,构成了人类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
所以,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陪伴。并且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及时地出现在他们身边,这就是父母给孩子的安全感。哪怕父母没有太多的时间,但是,高质量的陪伴也会给予孩子依赖感,建立起与孩子间的亲密感,这样才能占据孩子心中重要的位置。

你总是忽视他的感受
在很多家庭里,老人、父母总是簇拥在孩子的身边,但孩子还是会有一种疏离感。
父母因此可能会把这种情况归咎于是孩子的问题,认为自己养的孩子是白眼狼!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玛德琳·莱文在《反脆弱养育》一书中是这样形容的:“我觉得我的妈妈好像无处不在,却又处处不在。”
在生活中,很多大人的生活基本上围绕着孩子转,但孩子依旧感受不到亲密。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对除此之外的所有事情,都表现出批评和冷漠。
博主@李知了曾经说过一段话:
“希望父母能知道——小孩报喜不报忧可能不是因为太独。而是他觉得,无法跟你分享负面情绪,或者很久以前他分享过,但被你否定了。”
还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个采访,一个家长曾说“现在一定要对孩子严到底,即使将来孩子恨自己,也绝不后悔。”
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没有人会质疑一个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但问题是,部分父母还是低估了一段好的亲子关系所带来的影响!孩子天生就会亲近父母,很难想象他是经历过多少次的失望之后才会对父母冷漠,而父母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问题,一直在忽略孩子的感受。

当你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个汉堡,他们会批评你为什么要吃垃圾食品!
当你期末考试考得不理想时,他们斥责你为什么考得那么差!
当你不想和亲戚打招呼时,他们会怒骂你为什么这么没礼貌!
情感忽视的教育方式,乍一看跟健康的教育方式没什么不同,但其中的区别是非常大的。就像森林里的蘑菇一样,有些是美味佳肴,有些则会致命,相似之处仅仅是表面而已。
被忽视的人,会在沉默中不停地质疑自己,认为自己有不可饶恕的缺点和错误,是非常痛苦的人。这世上的任何一个家长都有做过让孩子失望的事情,但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对孩子成长中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你的语气里,他感受不到爱
孩子也是自恋的,他们的自恋在于觉得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父母对自己好,是因为自己好;父母对自己不好,是因为自己糟糕。
东亚的父母总是喜欢挫折式教育,这种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特别差劲的人。或许孩子也曾试图向父母表达过,但换来的是父母更加严厉地打击,让孩子的心灵产生了二次的伤害。
为了不面对自己的挫败感,孩子把自己的攻击性收了起来,也试着自己与父母隔离开来。
所以,很多时候说孩子与父母不亲,并不是没有爱,而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感受不到!
在这样的家庭里,大人说话常常不注重语气,总是带着讽刺、命令、阴阳怪气、嫌弃、打击……
你明明是担心他穿得太薄容易着凉,却说:“穿得薄就好看了吗?”
你明明是担心他吃得太少怕影响健康,却说:“天天减肥,也没见你瘦呀?”
你因为怕他因为一次考试考得好而骄傲自满,却说:“你这次考得好是运气吧,也没见到你有多努力呀!”
在这样的亲子沟通中,没有任何孩子会感受到幸福!

《奇葩说》中曾经有这样的一个辩题 ,说的是在外地工作不开心,要不要跟爸妈说?
有一位网友说:“说了他们只会觉得我没本事,让他们没面子。再苦,我也会咬牙挺住,因为根本看不到回家的路。”
相信很多父母是真的爱自己孩子的,也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过得更好。
只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焦虑与恐惧,所以就展现出了对孩子的拒绝和冷漠。
父母唯有和孩子的情感连在一起,才能照亮他的心。孩子才会主动地将手放在父母的掌心上,向着父母,坦坦荡荡地走在人生路上,不偏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