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从小“被管”和“不被管”的孩子,12岁后过的是两种人生!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悬崖边盛开的鲜花,美丽却又危险。

很多家长吐槽孩子青春期的那几年,自己差点都要被气死。

厌学逃课、整日沉迷于手机游戏;一言不合就和家长开杠,摔门大吵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

很多家长,都把这些问题归咎于孩子青春期“叛逆”。

但事实上,这些行为不仅仅是叛逆,也是暴露出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有问题。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人的问题关键在早年,早年的重点在家庭,培养孩子,最重要的黄金时期在12岁之前。”

父母在12岁之前留下的隐患,会在青春期的时候集中爆发!

图片
01

0-3岁:

没建立安全感,青春期偏执叛逆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0-3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

这个阶段,父母的陪伴和回应,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内心安全的孩子,会主动亲近父母,信任父母,把家当成港湾。

当亲子关系足够坚韧的时候,教养就变成了一个很容易的事情。

邻居家的孩子,直到大学毕业,都没与父母发生过多大的冲突,一向与父母都是无话不谈。

因为在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一直都有被好好的满足。他不需要去和父母对抗,让父母发现他内心的需求。

而那些童年情感被忽视的孩子,青春期大多数都比较叛逆,而且不服管教。

由于小林的父母一直在外地工作,小林从小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

虽然在物质上是比较富足的,但情感上还是相对比较匮乏的。

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看见父母几次。而父母每次的叮嘱都是:“你要懂事一点,要好好学习,千万不要惹爷爷奶奶生气……”

情感上没有建立深的联结,孩子对父母也就没有依赖。

小林上初中后,就和父母在一起生活。

从此之后,冲突不断!

图片
刚开始小林会故意和父母唱反调,也就闹闹脾气,绝食,后来由于矛盾的不断升级,他甚至会和父母大打出手,家里的卧室门已经踢坏了两个了。

又是在某一次的剧烈冲突下,小林对父母说:“小时候你们不管我,现在我也不需要你来管我,我真是恨死你们俩了!”

错位的关系,没有形成的安全感,让他积攒了对父母的怨恨。

李玫瑾教授曾指出,0-3岁是孩子形成依恋关系的关键期。此时,孩子通过日常照料(如哺乳、安抚)与抚养者建立情感纽带,这种依恋直接影响其安全感和信任感。若父母缺位,孩子可能将依恋对象转移到祖辈身上,这就会导致父母失去心理控制力,未来难以有效管理。

父母的稳定陪伴能帮助孩子形成安全感,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基础。而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容易出现敏感、焦虑或攻击性行为。父母一定要通过早期抚养的“恩情”确立权威,否则后续管教易被视为“控制”而非“关爱”。

父母亲自抚养不仅是责任,更是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的基础。父母最好在3岁前投入充分陪伴,利用关键期建立依恋、培养能力,并为后续教育奠定基础。

在《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中,有一句话:“世界上任何的教养技巧,都弥补不了依赖关系的缺失”。良好的关系和情感联结,才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02

3-6岁:

没建立自信心,青春期拒绝沟通

3-6岁,也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意思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同水泥,可塑性很强。

这个时期重要的任务,就是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说起来很容易,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

有报告指出,约67%的家长,曾对3-6岁的孩子进行情感上的虐待。

最常见的,就是言语上的贬低和否定。

我的舅舅很强势很古板,他从来没有夸过他的儿子-我的表哥一句,即使表哥在学业上、事业上都很成功。

表哥有了儿子之后,也是继续沿用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非打即骂。他经常挂在嘴上是:“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简单你都不会吗?”

图片
日复一日,表哥与孩子之间的矛盾积攒得越来越多,最后终于爆发了!

从此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恶劣,非常抵触和父母沟通。

进入了青春期后,孩子的反抗情绪变得更加激烈!

以前父母说他两句,他会反驳几句,见无效就回房间。现在,孩子一言不合就和父母大吵大闹,摔门而出俨然变成了家常便饭。

在学校,和老师顶嘴,还总是喜欢欺负班级里的其他同学,表哥总是能接到班主任的电话。

而且,写作业越来越拖延,总是想坑蒙拐骗不写作业。

表哥夫妻二人,也因为孩子的问题,整日郁郁寡欢。

所以,当孩子不再听你讲什么的时候,你要去反思,你自己做了什么!

03

6-12岁:

没建立上进心,青春期厌学休学

这个年龄段,孩子进入小学,开始面临竞争、压力,进入到社会评价系统。

激发上进心,孩子才有持续前进的动力。动力不足,就容易厌学。

而我们父母的一些无意识行为,对孩子的动力造成极大的破坏。

现在经常能看到孩子离家出走的一些新闻。

14岁的初中生因学业压力和家庭争吵,试图徒步返回老家,在高速公路上被工作人员救下;还有两名10岁男孩因沉迷网络因为被父母限制玩游戏,精心策划离家一周……

这些青少年都是对“情感忽视”的极端抗议,暴露了家庭沟通的失效!数据显示,13-15岁的孩子是离家出走的高峰期,其次就是12岁以下的孩子。

这个阶段的孩子离家出走主要是因为亲子矛盾,可能是受到了家长的过度控制、情感忽视、暴力管教等原因。而三线城市青少年离家出走率最高,也是因为与教育资源不均、家庭支持薄弱有关。

这些孩子无一例外都是因为父母给的压力太大了,现实中的自己无法承担这么大的压力,只能选择逃跑。

如果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就表现出厌学倾向,那么他在初高中的时候只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各位父母一定要在孩子12岁之前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爱上学习、自发学习。

图片
即使到了叛逆期也是不怕的,孩子的前进的方向是对的,偶尔走个弯路,还是会回到主路上来的。

鲁道夫·德雷克斯在《青少年心理学》中写道:“不要在孩子最需要理解的时候,给予批评;不要在青春期这段波动中,忽视彼此的情感。”

在婴儿时期,去给足孩子信任感,建立孩子的人生底色;

在幼儿时期,去培养孩子自主性,拓宽孩子的创造力;

在学龄前期,去激发孩子主动性,让孩子拥有目标感;

在学龄时期,去教会孩子良好品质,为孩子奠定成就动机

神经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在《园丁与木匠》中指出:12岁前的教育不是雕刻作品,而是培养生态。父母要做的就是提供丰沃的情感土壤,让孩子的生命根系在安全中自由延伸,这将是他们抵御未来风雨最坚实的力量源泉。

12岁以前的孩子,教育得当,那么青春期也就没有狂风暴雨;

而如果教育不当的话,那孩子与父母之间就会产生激烈的对抗,甚至时间还会延长。

孩子青春期的行为,就是对父母过去12年的教育做一次成绩检查。

错过了12岁前的教育黄金期,青春期就是最后的补救机会。

做得好的,请继续保持;做得不好的努力改正。

只要父母做出改变,你的孩子也会拥有全新的变化!

如果您在家庭教育上需要专业帮助,

请私信“学习”或评论区留言~

点击下图片,了解智慧育儿课程

李玫瑾:从小“被管”和“不被管”的孩子,12岁后过的是两种人生!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取消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