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想太多”
“别这么矫情”
“别人都能上学,怎么就你不行”
这些话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孩子陷入更深的困境。
事实上,孩子不愿上学的背后,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呐喊:“我真的撑不下去了!”
而父母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过于关注“上学”这一目标,却忽略了孩子正在经历的心理危机。
当孩子连起床都感到困难时,逼迫他们上学,就好比让骨折的人去跑步,不仅无益,还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
但你知道吗?你此刻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转折点。
以下六句话,经过心理咨询师的验证,能够真正为抑郁休学的孩子带来力量:
无论你想说什么,我都会认真听
他们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一个安全表达的空间。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当情绪被倾听时,大脑杏仁核的焦虑反应会显著降低。
所以你的认真倾听就是在告诉他们:你的感受是合理的,是值得被重视的,这种接纳能让孩子慢慢卸下心防。
参考《与孩子无话不谈》中的ARC原则,第一步是“调谐”:
如果孩子沉默,可以说:“如果你现在不想说也没关系,等你想聊的时候,我随时都在。”
我们先一起想想今天能做哪件让你
稍微轻松点的小事
我们可以将“必须返校”的大目标拆解为“起床吃早餐”、“散步10分钟”等微任务。
要知道,尊重孩子当前状态比强行推动更有效。
这不是在降低要求,而是在用最温柔的方式帮助孩子重新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当孩子发现“原来我还能做到这些小事”时,希望的种子就会悄悄发芽。
如果孩子完成了一件小事,不要过度夸奖(避免压力),而是简单肯定:“谢谢你愿意尝试。”
你只需要做你自己就好
他们需要的不是“变得更好”,而是学会接纳当下的自己。
知名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中也强调,健康的自我接纳是:
不必与他人比较,价值感来自存在本身。
学霸小林总说”我必须考第一”,父亲分享自己职场失误:”知道吗?上次爸爸搞砸项目,才发现犯错才是常态。”
小林开始允许自己每天有”不完美时间”。
当孩子听到“连爸妈都觉得我不必完美”时,自我攻击倾向会显著降低。
你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是我们的骄傲
有的孩子因为病症疗愈花费而自责,觉得愧对父母。
这些想法都只会让抑郁加重。
在孩子面前,父母一定要避免将抑郁、休学等同于失败。
就像一棵树不会因为冬天的落叶就被判定为“坏树”一样,暂时的休整是为了更好地生长。
孩子的价值从不取决于是否在上学,而在于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将抑郁定义为“可治愈的状态”而非“人格缺陷”能显著提升康复信心。
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关于抑郁的科普视频,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状态。
爸妈一直都在
这种安全感能降低焦虑,为孩子抑郁康复创造心理空间。
记住,孩子不是需要你解决所有问题,而是需要确认你不会离开。
避免说“你要赶快好起来”,而是说:“我们陪你一起慢慢来。”
当你放下”什么时候能上学”的焦虑,孩子反而可能在某天清晨说:
“妈妈,我今天想试试去学校看看。”
那一刻,你会明白:
所有的等待,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