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他总仰着圆嘟嘟的脸,眼睛亮晶晶的,对世界充满好奇。
“为什么电梯会自己动呀?”
“怎么蜈蚣有这么多脚,我却只有两只?”
听他父母说,他甚至蹲在花坛边整整一下午,就为了观察蚂蚁怎么搬饼干屑,回家还兴致勃勃地画了张”蚂蚁运输路线图”。

他耷拉着肩膀站在妈妈身边,校服袖口有很多道圆珠笔笔迹,厚厚的眼镜片上反射着楼道惨白的灯光,肩上的书包鼓鼓的。
妈妈催促他打招呼,他机械地说了声”阿姨好”,声音淡如死水。
后来才听说,他因为期中数学考了92分没进班级前三,已经被取消周末的公园野餐,换成两节奥数加练。
最让我心酸的是,有次在垃圾间遇见他偷偷往废纸箱里塞东西——那是半本被撕碎的素描本,残页上还能看出他画了一半的恐龙战队。
这孩子的灵气,好像消失了。

优质的教养环境能唤醒孩子的内在潜能,让生命的活力蓬勃绽放;反之,贫瘠的成长环境不仅会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踯躅徘徊,更可能使那份与生俱来的灵气日渐消磨。
智慧的父母深谙教养之道,他们始终践行以下”三要,三不要”的育人智慧——
“我这么辛苦,你还不争气!”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离婚了!”
孩子的世界充满童真,大人的世界复杂混沌,压力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一多,父母容易无意间把孩子当成情绪出口,让孩子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
不要让稚嫩的孩子为你的坏情绪买单,否则孩子容易变得敏感、自卑,甚至封闭自己,不敢表达真实想法。
二、不要总是纠错
有些父母总盯着孩子的缺点,稍有偏差就立刻纠正:
“坐直了!坐没坐样!”
“哎呀,字写歪了,老这样!”
“吃饭怎么吃得衣服上到处都是!”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去看世界。
父母不停的用一个个“标准答案”纠正孩子时,他们听到的只是不满和否定:你不好,你不行。
长期被挑剔的孩子,会变得畏手畏脚,生怕犯错,甚至放弃尝试新事物。过度的纠错,不是在培养完美,而是在扼杀勇气。

“只要成绩好,孩子未来就有保障。”
一个只会做题的孩子,或许能考上好大学,但很难拥有丰盈的人生。
学习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创造力、社交能力和快乐同样不可替代。
灵气来自对世界的感知。
多带孩子走进自然、接触艺术、体验不同的事物,他们的思维才会更活跃。
爬山、逛博物馆、听音乐会、甚至只是观察蚂蚁搬家,都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书本里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要忽略了周边环境的重要性。
让孩子体验多样的自然环境,感受真实的生活环境,才能开阔眼界,丰富灵魂。
二、要多鼓励孩子探索
孩子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时,别敷衍,陪他一起查资料;孩子想尝试做蛋糕,别怕弄脏厨房,让他动手。
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天马行空,支持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探索的过程,比标准答案更重要。
当孩子提问或尝试新事物时,多说:”这个想法很有趣,我们一起试试!”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发呆、看云、堆沙子、做手账、画漫画……这些看似”没用”的事,恰恰是孩子灵感的来源。
父母不需要用“有用”和“无用”这样简单的标准,来评判一件事情的价值,而是要让孩子跳出“有用”的框架,去享受实实在在的快乐,追求内心的富足。
允许孩子有一些“无用”的爱好,允许孩子有一些“浪费时间”的玩闹时间。
真正的教育,不是填满时间,而是留白。
好的家庭教育,不是让孩子变成”别人家的孩子”,而是让他成为眼里有光、心里有热的大人。
从今天起,少一点纠错,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控制,多一点信任。孩子的灵气,自然会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