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三不要,恢复孩子灵气最好的方式!

—01—

消失的灵气

邻居家的小男孩阿哲,6岁时是个出了名的”小话痨”。

印象里他总仰着圆嘟嘟的脸,眼睛亮晶晶的,对世界充满好奇。

“为什么电梯会自己动呀?”

“怎么蜈蚣有这么多脚,我却只有两只?”

听他父母说,他甚至蹲在花坛边整整一下午,就为了观察蚂蚁怎么搬饼干屑,回家还兴致勃勃地画了张”蚂蚁运输路线图”。

图片
再见到上初二的阿哲时,我差点没认出来。

他耷拉着肩膀站在妈妈身边,校服袖口有很多道圆珠笔笔迹,厚厚的眼镜片上反射着楼道惨白的灯光,肩上的书包鼓鼓的。

妈妈催促他打招呼,他机械地说了声”阿姨好”,声音淡如死水。

后来才听说,他因为期中数学考了92分没进班级前三,已经被取消周末的公园野餐,换成两节奥数加练。

最让我心酸的是,有次在垃圾间遇见他偷偷往废纸箱里塞东西——那是半本被撕碎的素描本,残页上还能看出他画了一半的恐龙战队。

这孩子的灵气,好像消失了。

图片
其实不少家长也有常有这种感慨,自己的孩子也是越长大,越沉默,越呆滞,毫无灵性可言。

教育学研究表明,家庭是孕育生命的土壤,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雕琢着孩子的性格特质,滋养着孩子的精神家园,更在潜移默化中勾勒出孩子的成长轨迹。

优质的教养环境能唤醒孩子的内在潜能,让生命的活力蓬勃绽放;反之,贫瘠的成长环境不仅会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踯躅徘徊,更可能使那份与生俱来的灵气日渐消磨。

智慧的父母深谙教养之道,他们始终践行以下”三要,三不要”的育人智慧——

—02—

三不要:毁掉孩子很简单

一、 不要拿孩子出气

“我这么辛苦,你还不争气!”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离婚了!”

孩子的世界充满童真,大人的世界复杂混沌,压力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一多,父母容易无意间把孩子当成情绪出口,让孩子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

不要让稚嫩的孩子为你的坏情绪买单,否则孩子容易变得敏感、自卑,甚至封闭自己,不敢表达真实想法。

二、不要总是纠错

有些父母总盯着孩子的缺点,稍有偏差就立刻纠正:

“坐直了!坐没坐样!”

“哎呀,字写歪了,老这样!”

“吃饭怎么吃得衣服上到处都是!”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去看世界。

父母不停的用一个个“标准答案”纠正孩子时,他们听到的只是不满和否定:你不好,你不行。

长期被挑剔的孩子,会变得畏手畏脚,生怕犯错,甚至放弃尝试新事物。过度的纠错,不是在培养完美,而是在扼杀勇气。

图片
三、不要让孩子过度内卷

“只要成绩好,孩子未来就有保障。”

太多孩子的生活被补习班、试卷填满,没有时间玩耍,甚至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

一个只会做题的孩子,或许能考上好大学,但很难拥有丰盈的人生。

学习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创造力、社交能力和快乐同样不可替代。

—03—

三要:灵气回归之法

一、要多能给孩子丰富的成长环境

灵气来自对世界的感知。

多带孩子走进自然、接触艺术、体验不同的事物,他们的思维才会更活跃。

爬山、逛博物馆、听音乐会、甚至只是观察蚂蚁搬家,都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书本里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要忽略了周边环境的重要性。

让孩子体验多样的自然环境,感受真实的生活环境,才能开阔眼界,丰富灵魂。

二、要多鼓励孩子探索

孩子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时,别敷衍,陪他一起查资料;孩子想尝试做蛋糕,别怕弄脏厨房,让他动手。

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天马行空,支持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探索的过程,比标准答案更重要。

当孩子提问或尝试新事物时,多说:”这个想法很有趣,我们一起试试!”

图片
三、要多带孩子做一些”无用”的事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发呆、看云、堆沙子、做手账、画漫画……这些看似”没用”的事,恰恰是孩子灵感的来源。

父母不需要用“有用”和“无用”这样简单的标准,来评判一件事情的价值,而是要让孩子跳出“有用”的框架,去享受实实在在的快乐,追求内心的富足。

允许孩子有一些“无用”的爱好,允许孩子有一些“浪费时间”的玩闹时间。

真正的教育,不是填满时间,而是留白。

—04—

结语

孩子的灵气,不是靠补习班和刷题培养出来的,而是来自自由的探索、安全的表达和丰富的体验。

好的家庭教育,不是让孩子变成”别人家的孩子”,而是让他成为眼里有光、心里有热的大人。

从今天起,少一点纠错,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控制,多一点信任。孩子的灵气,自然会回来。

点击下方图片,学习智慧育儿三要三不要,恢复孩子灵气最好的方式!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取消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