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打钱!”当女儿变讨债鬼,才看懂这种苦孩子必须早吃

—01—

从”妈妈我想要”到”妈,打钱!”

李姐最近快被女儿逼疯了。

上初一的女儿雨婷,原本是个懂事的孩子,小时候拿到零花钱会小心翼翼存进小猪存钱罐,说要”攒钱给妈妈买生日礼物”。可自从上了初中,一切都变了。

先是要求买最新款手机,理由是”同学都用,我没有很丢脸”;接着是隔三差五要钱买网红奶茶、打卡高档餐厅;最近更直接,微信聊天记录一划全是冷冰冰的转账请求:

“班级秋游,要交500”

“闺蜜生日送礼物,转我800”

“双十一预售定金,快!”

图片
上周母女俩彻底爆发冲突。女儿看中一双两千多的潮鞋,李姐犹豫着说”太贵了”,女儿当场摔门而出:”小气鬼!我们班就我穿得最土!”留下李姐对着手机里刚替女儿还清的某呗账单发呆——那里面还有三笔待还款的”分期乐”。

这样的场景,正在无数家庭上演。

当孩子理直气壮地把父母当成提款机,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对金钱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02—

钱的问题?

金钱教育的问题!

这些冲突表面看是消费观念差异,实质暴露的是金钱教育的三大漏洞:

1、把满足当关爱:很多父母通过即时满足孩子物质需求来表达爱,却忘了教孩子理解这背后的劳动价值。

2、回避谈钱的禁忌:总觉得和孩子谈钱”太俗气”,结果让孩子误以为金钱来得轻而易举。

3、错位的补偿心理:自己童年吃过物质的苦,就拼命给孩子创造”富养”环境,反而剥夺了孩子体会等待、取舍的机会。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对金钱的理解,需要经历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建构。”这意味着金钱观必须通过实践来培养。

以下三剂”药方”,或许能治愈家庭的”讨债鬼综合征”。

图片
药方一:给钱不如给”赚钱体验”

杭州一位爸爸的做法值得借鉴。

他带五年级儿子去快递站分拣包裹,工作3小时赚了28元。

当儿子想买89元的奥特曼卡片时,爸爸只说:”用你赚的钱买。”

结果孩子盯着价签算了又算,最后主动放下卡片:”太贵了,我要攒四次工钱才够。”

药方二:把预算权还给孩子

北京某重点中学的金融课上,老师让学生用2000元虚拟资金规划”国庆家庭旅行”。

有学生发现:如果住五星级酒店,就只能吃泡面逛免费景点;要保证米其林大餐,就得挤青年旅舍。

这种取舍的痛感,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药方三:制造”延迟满足”训练场

犹太家庭常玩”储蓄游戏”:给孩子两个存钱罐,一个存短期消费基金,一个存长期梦想基金。

当孩子想动长期基金时,家长会问:”确定要为了今天的冰淇淋,放弃下个月的乐高吗?”

图片
—03—

好的金钱观

是父母给孩子最保值的奢侈品

现在的孩子在手机支付的环境中长大,对钱没有太多概念。

在他们看来,想买什么东西,爸妈按按手机,就会自动送上家门。孩子看不到金钱的交易过程,花起钱来自然没有尺度。

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对父母的工作一无所知。他们看到的,是父母每天早出晚归,下班回家后就拿着手机。

这会给孩子一种错觉:爸爸妈妈赚钱很轻松。

因此,金钱教育格外重要。树立好的金钱观,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消费的克制力,更是一生受用的决策智慧。

点击下方图片,学习智慧育儿“妈,打钱!”当女儿变讨债鬼,才看懂这种苦孩子必须早吃插图3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取消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