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班主任的大实话:长大后没本事的孩子,父母都有个共同点

—01—

“老师,我笨”

小宇正盯着窗外发呆,手指间转着一支笔,显然没在听课。

我点他起来回答一个基础问题,他愣了一下,摇了摇头:“老师,我不会。”

为了不耽误进度,我让他课后去背,放学前来办公室找我检查。可直到下班时间,小宇都没出现。

一出门,撞见他和几个同学嬉戏打闹,笑得格外开心。

“小宇,”我叫住他,“说好来找我背书的呢?”

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低头蹭了蹭鞋尖:“……老师,我背不了。”

图片
我有些无奈:“怎么背不了?这个知识点我讲过很多遍,班上大部分同学都能背出来。你是懒得背,还是怎样?”

他歪头一想:“老师,我是笨”。

我一时语塞。小宇并不笨,平时聊天反应很快,玩闹时点子也多,可一到学习,他就自我放弃,他不是不会,而是不愿去记。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有些孩子长期逃避思考,让大脑习惯了“不运转”,最终真的变得迟钝——懒久了,就真的“变笨”了。

—02—

积“懒”成“笨”

每年接手新生时,老师们总能在短时间内注意到两类学生:特别活跃的和特别懈怠的。

当询问那些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学生,为啥这次又没完成作业时,他们或眼神闪躲,或表情无辜,给出各种理由……

虽然每次都承诺改正,但第二天依然故我。渐渐地,这些学生进入一种学习麻木状态——表面上乖巧听话,一提学习就思维停滞,主观上已经放弃了积极动脑、动手解决问题,进入一种麻木的状态。 

图片
这个懒惰的毛病是怎样养成的呢?我不禁想邻居的孩子婷婷。

婷婷妈妈曾跟我聊起一件事:某天晚上,婷婷的语文作业是背诵一篇短文,但她磨蹭到九点才开始背,读了两遍就喊累,嚷嚷着“太难了”“记不住”,想糊弄过去直接睡觉。

但她爸爸态度坚决:“背不完,就别睡。”

婷婷立刻眼泪汪汪地看向妈妈,希望得到“赦免”,但妈妈没心软:“学习的事,不能讨价还价。”

那天晚上,婷婷哭哭啼啼地背了快一个小时,终于勉强过关。虽然过程不愉快,但从那以后,她对待作业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可以拖,但不能不完成。

图片
其实,孩子懈怠学习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

那些度温和而要求严格的家长,给了孩子尊重和不容突破的底线;

那些态度强硬而要求严格的家长,也给了孩子底线,但孩子有压抑感,容易产生反抗心理;

那些态度摇摆的家长,给了孩子讨价还价的余地;

那些抱怨的家长,给了孩子不学的理由和凡事往他处推卸责任的态度。

那些“怎样都好”的家长,让孩子成为对自己没有要求的人。

快乐教育,绝不是对孩子没有要求。没有要求地“教育”孩子,孩子对自己也就没有了要求,放纵的结果是让孩子做事没有底线。

有多少孩子就是这样在纵容之下,一点点 “积懒成笨”!

长久以往,小时候被家长过度放纵的孩子,就会因为“积懒成笨”导致成人后生活上的不如意。

—03—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学习越来越需要良好习惯的支撑。

有些孩子虽然聪明,但为人懒散,没有好习惯,成绩不断下滑;而有些资质平平的学生,一开始成绩不拔尖,却凭借毅力和好习惯,最终实现逆袭。

这印证了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

而习惯培养的主阵地在家庭,责任在父母。

图片
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正是培养毅力的关键期。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是陪伴突破,还是抱怨放任?不同的选择会造就不同的学习品格。

对于那些已经形成懈怠习惯的学生,改变虽然困难但绝非不可能。这需要家长的全力配合、充分理解以及持久耐心。

在孩子可塑期给予正确引导,才能避免更多成长的遗憾。

教育是场不能重来的旅程,

每个选择都关系着孩子的未来!

一位班主任的大实话:长大后没本事的孩子,父母都有个共同点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取消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