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戚聚会时,总有人明里暗里比较谁家孩子更优秀,让你如坐针毡……
为什么“别人怎么对我和我无关”?
邻居李姐曾和我抱怨婆婆:“我每天下班赶着做饭,她还嫌菜炒老了,我真是寒心!”我问她:“你知道婆婆为什么总挑剔吗?”李姐一愣。后来才发现,婆婆年轻时守寡带大儿子,习惯用“挑错”来表达关心,她怕李姐太累,又不好意思直说。
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往往反映的是他们自己的经历、情绪和认知。婆婆的挑剔背后是她的不安,老师的严厉可能是他的焦虑,亲戚的比较或许源于他们自己的自卑。如果我们总把别人的态度当成“针对自己”,就等于把情绪的遥控器交给了别人。
婆婆又说:“这汤太淡了,我孙子怎么喝?”
旧模式:憋着火回怼:“嫌淡您自己煮!”
主导者思维:
1. 感受对方:“婆婆是不是怕孩子营养不够?”
2. 行动回应:笑着盛一碗汤:“妈,我加了山药健脾的,您尝尝?下次您教教我您拿手的排骨汤呗!”
——当你接住她的情绪,她反而会松口:“其实也还行,孩子爱喝就行。”
场景2:师生关系
老师发消息:“孩子作业潦草,家长要管管!”
旧模式:愧疚道歉,转头骂孩子:“你怎么老给我丢脸!”
主导者思维:
1. 感受对方:“老师是不是担心孩子跟不上?”
2. 行动回应:“谢谢老师关注!孩子最近写字确实急躁,我们周末带他练字,您有没有建议的方法?”
——老师感受到配合,态度也会缓和:“孩子聪明,就是需要耐心。”
看见情绪背后的需求(比如孩子顶嘴是在渴望自主权);
用行动打破对抗循环(像上文中的“汤淡了”案例);
把“对错之争”变成“无问题合作关系”(和老师、伴侣统一阵营)。
我们不做空洞的理论灌输,而是带你:
✅ 通过真实案例演练,找到“情绪触发器”;
✅ 用“高能量的直播”带领你看到真相;
✅ 在社群中获得持续支持和反馈。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自己活成一束光。当你温暖了自己,孩子、伴侣、家人自然会被照亮。别人怎么对你,是他们的课题;你怎么对待世界,是你的修行。
如果你也想像李姐、小芳一样,从“被动接招”到“主动破局”,欢迎了解自动自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