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关系,是“留白”

图片
一位线下课的家长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觉得自己是个很尊重孩子的大人,也不怎么批评孩子,直到我看到自家的监控内容:有一次,儿子正在练习炒菜,我和儿子的对话是:
“这个不对,得切小一点,要不不容易熟。”“这样不对,要先炒鸡蛋,再炒西红柿。

“等等,你这么做不行,得低一点,否则油会溅出来。”

当我回看这段录像,我才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去体会孩子的窒息感。大人,真的很爱指导,认为指导是一种规范,是一种基于人生三四十年的经验。

孩子要尝试新东西,父母的指导就接踵而至,且常常伴随着制止和指责。本质是在说:你是错的,我是对的,这事儿只有我知道怎么做,这事儿只能这么做。

其实,对错只是大人制定的标准,能让孩子试出来哪种方式更好才是最有意义的。到底大块好还是小块好,到底先炒鸡蛋还是先炒西红柿,到底怎么放食材油才不会溅得到处都是,哪有标准答案?放手让孩子去体验,让孩子去探索,让孩子去尝试就好了。

我们觉得自己一心一意为孩子好,其实这样养大的孩子,没有试错的机会,没有体验的机会,只有我不行,我只能做家长安排好的事情,我在自己的人生中找不到主动权,我只可以做百分之百有把握的事情,我的人生不能有失误,我要做一个完美的人等诸多限制性的信念。

图片
再往深了说,我们父母习惯了把所有的期望和关注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往往不过是因为:自己回首过往,觉得有种种遗憾;凝神审视眼前的生活,又觉得不够满意,自己又很无力,不知怎么改变,于是把这个任务交给孩子。抱着对孩子好的心,以爱之名,希望孩子不走弯路,弥补自己的遗憾,不走自己的老路;希望自己能站在孩子身前,把路铺好,然后说,孩子啊,你按这条路去走就好了。

可是我们中国的父母,从小逼孩子练琴,长大了你告诉他要去搞音乐,他会吓得半死;中国的父母让孩子从小学奥数,但如果你说将来要当数学家,他又会马上警告你搞数学可不好找工作。

在孩子这里,父母时常是矛盾的。一边想拓展孩子的眼界,激活他们的思考力,可另一边,当孩子真能独立思考并做决定时,又会百般阻止。

但说到底,孩子并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就像诗人纪伯伦说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只是借你而来,你可以给予他们爱,但绝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若想让孩子成长为有血有肉的人,就不要把他们培养成你们的提线木偶。

图片
每个人自己的人生课题都需要自己去承担,尤其是,如果我们自己都还背负着过往人生和经历带来的伤痛与焦虑函待解决,会无意识地让孩子承担了那个解决我们人生遗憾的角色,于是陷入无尽的“父母拼命控制,孩子拼命反抗”的循环中。父母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更应该像是一个‘容器’的作用,通过看到和包容孩子的焦虑,然后将孩子焦虑的这部分内容,承载和接住,最后化解,甚至转化,这样我们的孩子才得以成长。

而今的现实,却是背道而驰的。常常是事态发展到孩子心理出现问题了,焦虑、失眠、暴躁、暴食、抑郁…… 我们才能开始学着爱自己、爱孩子,才开始学习家庭教育。

何以至此呢?源于我们的家长也是每天忙叨叨的,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真正的自己的时间是什么?就是可以自主安排的、有机会能与自己对话、发现自己内心需要的时间。所以,我们说家庭教育根本就不是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教育。

图片
因为,我们只有学会了给自己留白,才知道如何给孩子留白。才懂得孩子在越来越大的过程中,是需要有留白时间来和自己、朋友相处的。也就是说,孩子是需要脱离老师、家长的安排和指导,脱离鼓励和批评,有这么一段时间,让自己瞎玩,“自由探索、思考人生”的。这个人生是他自己的。他需要自己去体会什么是开心、充实、失落、难过?从而思考什么是幸福感、成就感、自信心,以获得幸福和快乐的人生。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取消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