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父母不是脾气差,而是这4种!

图片
小明的妈妈最近很苦恼:儿子上三年级了,写作业总要人陪,遇到难题就哭;在学校被同学抢了橡皮也不敢吭声;周末想和同学出去玩,她却总担心不安全…”我这么爱他,为他付出一切,为什么孩子反而越来越脆弱?”这个问题困扰着无数像小明妈妈这样的家长。今天,我们就通过几个真实的生活场景,来看看那些以”爱”为名的伤害。

01
早餐桌上的”温柔陷阱”
每天早上7点,李阿姨都会准时把剥好的鸡蛋、切好的水果端到10岁儿子面前。”快吃快吃,要迟到了!”儿子慢吞吞地嚼着,李阿姨急得直接拿过勺子:”算了算了,妈妈喂你!”这样的场景持续到儿子上初中。有次学校组织春游,同学们都在开心地吃自己准备的便当,只有李阿姨的儿子对着没剥壳的鸡蛋手足无措,最后饿着肚子回家。我们总以为帮孩子做事是爱,却不知道这是在剥夺他们成长的机会。就像学走路时怕孩子摔跤就一直抱着,结果孩子永远学不会独立行走。

正确做法:

• 把剥鸡蛋变成亲子游戏:”今天和妈妈比赛谁剥得快”

• 准备儿童安全刀,教孩子切软质水果

• 经常说:”妈妈相信你能做到”

02
周末兴趣班的”隐形枷锁”
周六早上8点,菲菲被妈妈从被窝里拽起来:”快点!钢琴课要迟到了!”菲菲揉着眼睛说:”妈妈我不想学钢琴了…”妈妈立刻板起脸:”你知道一节课多贵吗?妈妈小时候想学都没机会!”这样的对话每周都在重复。直到高二那年,菲菲把钢琴十级证书摔在妈妈面前:”现在我可以永远不碰钢琴了吧?”  我们用”为你好”的名义,强行给孩子安排人生,却忘了问他们真正喜欢什么。就像把小鸟关在金丝笼里,却责怪它不会飞翔。

正确做法:

• 给孩子”试课权”,先体验再决定

• 定期沟通:”你最近还喜欢这个兴趣班吗?”

• 尊重孩子的”放弃”,有时及时止损也是智慧

图片
03
游乐场里的”安全牢笼”
“小心!别爬那么高!””那个滑梯太陡了,我们玩旋转木马吧!”

“别和陌生小朋友玩,万一被欺负呢?”

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3岁的豆豆每次去游乐场,都被爷爷奶奶围得严严实实。结果上幼儿园后,豆豆总是孤零零站在角落,不敢参与集体游戏。  过度的保护就像给孩子裹上保鲜膜,安全是安全了,却也隔绝了所有成长的阳光雨露。

正确做法:

• 把”小心”换成”需要妈妈在下面保护你吗?”

• 在孩子视线范围内适当放手

• 经常鼓励:”你刚才自己爬上去了,真勇敢!”

04
家庭群里的”爱的绑架”
“妈!你怎么又把我的照片发家庭群了?”15岁的小美气得直跺脚。”这有什么,你小时候光屁股的照片大家又不是没见过!”妈妈不以为然地说。第二天,小美发现同学都在传她婴儿时期的裸照——原来是亲戚家孩子把照片转发到了学校群。  很多父母分不清”亲密无间”和”没有界限”的区别。孩子的隐私不是家长可以随意处置的谈资。

正确做法:

• 发孩子照片前先询问:”这张发朋友圈可以吗?”

• 进孩子房间先敲门

• 把孩子的私人物品当作外交包裹一样尊重

黄导在书籍《告别吼叫,做一个懂孩子的家长》一书中讲到:当孩子的所有需求都能被父母看到并满足时,这就意味着,孩子在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父母的陪伴,帮助孩子建立起了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灵。

下次当你想帮孩子系鞋带时,请先问问自己:这是孩子真的需要帮助,还是我自己着急?

当你想替孩子做决定时,试着把”你必须”换成”你觉得呢?”

当你担心孩子受伤时,记住:适当的磕碰比过度的保护更有利于成长。

就像园丁不会替花朵开放,父母最该做的,是提供阳光雨露,然后耐心等待。那些我们以为的”爱”,有时恰恰是阻碍孩子成长的绊脚石。爱不是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而是陪伴一个真实的生命茁壮成长。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取消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