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写作业磨蹭,你忍不住催:”怎么这么慢?别人早就写完了!”
无问题思维的做法:
① 先问孩子的感受
“坐在最后一排,你看得清黑板吗?听课有没有受影响?” (如果孩子说没问题,那家长就不用担心;如果确实看不清,再和老师沟通调整。)
② 了解原因,不预设”被针对”
座位调整可能只是轮换,或者老师考虑身高、课堂纪律等。直接问孩子:”老师有没有说为什么调座位?”而不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被冷落了”。
③ 把选择权给孩子
如果孩子觉得后排挺好(比如更自由、不容易被老师点名),那就随他;如果他不喜欢,再教他如何礼貌地向老师表达需求。
关键点:
1、不把”座位”当成”老师喜不喜欢孩子”的标准;
2、让孩子学会观察环境,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依赖家长过度保护。
3、培养孩子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

无问题思维的做法:
① 先问孩子的想法
“你请XX看电影,他好像没请过你,你觉得这样公平吗?” (让孩子自己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你被欺负了”。)
② 引导孩子表达感受
如果孩子说:”没关系,我请得起,开心就行。”那就尊重他的选择——他可能更享受分享的快乐,而不是计较回报。如果孩子说:”其实有点不舒服……”那就可以教他如何委婉拒绝:”下次我们可以AA制,或者轮流请客。”
③ 不替孩子做决定
即使你觉得孩子”吃亏了”,也先让他自己尝试处理。社交中的小挫折,正是他学习人际交往的好机会。
关键点:
1、不把”被占便宜”当成严重问题,而是孩子学习社交的必经之路;
2、让孩子自己判断”值不值得”,而不是家长替他做决定。
3、正确定义孩子领导人的格局和胸怀;作为关系主导者的强者;
(孩子可能更焦虑,甚至故意拖延对抗。)
无问题思维的做法:
① 不贴标签,先了解原因
“今天的作业哪部分最难?需要我帮忙吗?” (可能是作业太难,或者孩子累了,而不是”故意拖拉”。)
② 让孩子自己制定计划
“你打算几点前写完?需要定时提醒吗?” (把责任还给孩子,而不是家长一直催。)
③ 允许合理的”慢”
有的孩子就是需要更多时间思考,家长不必拿”别人家孩子”比较。只要最终能完成,慢一点也没关系。
关键点:
1、不把”磨蹭”当成问题,而是孩子还在适应自己的节奏;
2、少批评,多给方法,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这种话其实没用,孩子依然会焦虑。)
无问题思维的做法:
① 接纳情绪,而不是否定
“考试前紧张很正常,妈妈小时候也这样。” (让孩子知道他的感受是被理解的。)
② 帮孩子找到缓解方法
“深呼吸试试?或者考前吃颗糖放松一下?” (给出具体建议,而不是空洞的安慰。)
③ 不把成绩当成唯一标准
“这次考试不管结果如何,你认真准备了就很棒。” (减少孩子的压力,让他更关注学习过程,而不是分数。)
关键点:
1、不把”紧张”当成问题,而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2、教孩子如何与情绪共处,而不是要求他”不许紧张”;
3、教会孩子面对失败的能力,学会接受失败才是常态。
在自动自发,我们认为教育不是消灭问题,而是陪伴成长。当你用”无问题思维”看待孩子时,你会发现——很多事根本不是问题,只是成长的过程。试着今天就用这个方式和孩子交流,你会发现,自己没那么焦虑了,孩子也更愿意和你沟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