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多名中学生,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的比例,竟然高达56.28%!也就是说,超过半数以上的孩子,都不喜欢自己的父母……真正从心底认可父母的孩子,只有总数的4.75%。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
辛辛苦苦生娃养娃,每天起早贪黑,咱们总归是为了孩子好。但在孩子心里,不是每一分付出,都被他们认可的。
在家庭里,很多人都不习惯表达爱,大家都有一种默契,那就是:爱无需表达,所爱之人自然会懂。事实真的如此吗?在不少关系里,正是由于缺少了爱的表达,或者是负面的消极的沟通,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误解。
拿亲子关系来说,很多孩子都会感觉到与父母的疏离,哪怕父母每天都陪伴在身边。我们常常听到很多孩子说:
“我妈喜欢弟弟,不喜欢我。”
“大人眼里只有学习,没有人在乎我的感受。”……
孩子这些“不爱”的错觉,往往是因为父母没有将爱正确、有效地传达给他们。
我们有一位家长曾经和我说,小时候踩到铁钉,脚流了好多血也不敢对爸爸说。因为她认为父母看到受伤自己,第一反应不是关心:“你感觉怎么样?”而是会指责、攻击她:“多大了还这么不小心,总是丢三落四。”这位家长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很多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就是这么“拧巴”,明明很心疼孩子,说出来的话却是带着刺的。即使父母的初衷再好,也无法通过这些刺耳的话将爱与关心传递给孩子。

孩子的小毛病屡教不改,却不知道该怎样让ta长记性;
沉迷手机游戏,不喜欢写作业,你一说ta,孩子就跟你对着干;
性格内向不合群,说话容易得罪人,甚至被孤立,遭遇校园暴力……
事实上,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们的需求没有被我们家长看见。孩子更需要的,不是物质的满足,不是被家长围着转,而是情感上的陪伴、接纳和理解。
作为中国父母,我们经常关心孩子的吃穿住行,在意他们的成绩。但却很容易忽视,他们敏感的情绪。再加上总是996,工作一忙,自己的情绪都快顾不上了,更别提孩子的情绪了。
我们常常说的“好好说话”,其实就是多说“善意的话”,少说“伤人的话”:“我爱你……”“我为有你这样的孩子而感到幸福……”“我看到你已经很努力了……”当你学会使用肯定、真挚以及善意的言语,你也会渐渐成为一个更温柔、包容的家长。
相信这些字我们每一个家长都认识,但是却不一定能够说得出口?所以,在自动自发,黄导有一句名言: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当我们家长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爱的表达和沟通时,那是提示我们家长到了成长自己的时候了!
黄导书籍《告别吼叫,做一个懂孩子的家长》第5课就特别分享了五点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方法。其中一条就说到人是情绪的动物,我们要把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放在第一位,把孩子这个“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当看到孩子不开心的时候,告诉孩子:“妈妈看到你生气的样子,妈妈很心疼”……当看到孩子不开心的时候,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虽然妈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你不开心,但看到你不开心的样子,妈妈很心疼”……
对孩子的爱与教育,需要这些积极正面地表达和行动。不要怕爱你的孩子,不要害怕会爱坏了孩子,健康的爱,会在孩子行为越轨时及时提出建议,孩子越觉得被爱,管教反而变得更加容易。
被爱灌溉的孩子,可以像野草一样冲破所有的阻碍,向上生长。祝福,每一个遇到自动自发的家人们,都能收获生命中更多的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