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子有一次语文考了70多分,我问他:“你成绩挺好的,怎么会考70呢?”
孩子说:“我没想到背面还有题目。”
我又问他:“那你学会了什么?”
孩子回答:“我以后看背面。”
这就是一个小小的失误,但是如果我们在家里不断地放大这件事,去批评、指责孩子,他会把每一次的失误和挫折都视作一件天大的事情。渐渐地,孩子的身上就会出现一个标签:“我就是不用心、我就是笨”。
要知道,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一定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我们整天对孩子叨唠的话,也会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不断加深,甚至可能变成现实。
黄导在书籍《告别吼叫,让孩子自动自发成长》一书中写到:“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小的时候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定义。毋庸置疑,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人就是父母。”
因为在幼儿时期里,他们的意识就会去认同父母归属父母,起初孩子会认为父母说的是对的,慢慢地会发生内化,从自己的心里也认为:我就是这个样子。父母对孩子的定义,决定了孩子内在的自我认知。
另一个例子是我邻居的女儿。她的妈妈非常注重她的心理健康,不仅关心她的学习,还教会她如何面对不公。
一次,她在学校遭遇了老师的不公对待,回到家后向妈妈倾诉。妈妈告诉她:“如果有老师使用暴力,一定要告诉我。”这让她感受到被信任和支持。父母的这种态度,让她明白了自己有权利捍卫自己的利益。

在一次家庭聚餐中,邻居的女儿因为连续夹了几次肉,被一位叔叔指责:“这丫头还尽知道吃好的呢!”她的妈妈立刻反驳:“在我们这个家里,只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没有好的和不好的。”这句话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我们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必因为他人的偏见而感到羞愧。这样的教育让她在学校里也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父母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认知。通过尊重和支持,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形成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作为家长,从此刻起,我们要明白,你对孩子说的每句话都很重要。对孩子的未来而言,你的每一句话都可谓点石成金。你说的话,都会成为孩子的必经之路。
在我们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父母只要能做到少评价孩子,给予基于事实的交流、回应,包括对孩子的欣赏,确实有助于孩子的心智往更深刻的方向发展,但这个对父母的心智水平要求非常高。
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