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别让手机成为奖惩工具

 

图片

 

 

现在,不管男女老少,人手一机,成了常态:

  • 客厅里,同学会在一起,各自低头看着手机;
  • 吃饭桌上,亲朋好友吃不了几筷,放下筷子,拿起手机;
  • 讲堂里,听众似听非听,低头弄着手机,不知是作记录,还是在查着其他资料
  • ……

手机成了一种最普遍的不可或缺的物件。

 

 

让我们回到教育,回到孩子。

  • 两位大人在讲话,孩子在旁边跳来跳去,甚是扰人。

大人递上手机:别跳了,玩一会儿手机吧!

  • 孩子考试不错,99分。

大人递上手机:考得不错,手机玩一个小时!

  • 孩子艺术节绘画比赛没获奖,大人生气:

别玩了,手机没收。学校艺术节比赛,绘画连个三等奖都没有,有用心不?

……

奖励?惩罚?

手机在很多家庭里,已经成了最方便的“教育工具”

——写完作业,玩半小时手机;考试考好,多玩一小时;不听话?手机没收!

听起来很高效,对吧?但我想说:

这恰恰是教育里最偷懒、也最危险的操作。

 

 

手机,不是糖果,也不是戒尺。它不该是“胡萝卜”,也不该是“大棒”。

可现在,它偏偏成了无数家庭认为的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我们想想:

  • 当孩子写作业的动力,不是因为求知,而是为了换那半小时游戏时间,学习本身还重要吗?
  • 当他乖巧听话,不是出于理解和尊重,而是怕被收手机,这种“听话”能走多远?

 

 

教育一旦变成交易,爱就变成了条件。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过这样的话,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奖励和惩罚,而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可我们用手机做奖惩,恰恰剥夺了这两样东西。

孩子会觉得:

  • 爸妈爱我,是有条件的。我考得好,他们笑脸相迎,手机到手;
  • 我考砸了,冷脸相对,手机被收。

久而久之,他不是在追求成长,而是在“讨好”父母。

 

 

更可怕的是,手机功能丰富,应有尽有,本身就是个“成瘾性工具”。你把它当奖励,等于在说:“你辛苦了,来,吸口电子烟放松一下。”

这不是奖励,是慢性伤害。

我见过太多家庭:

孩子一到周末就抱着手机不撒手,爸妈急了就吼:“再玩就给你扔了!”

结果呢?孩子哭闹、对抗,甚至以不去上学或者更难听的条件要挟父母,亲子关系越来越僵,孩子的状态也越来越糟糕。

 

 

问题出在哪?

不是孩子沉迷手机,而是我们把手机变成了情感的“替身”

我们没时间陪他打球,就说:“你先写作业,写完带你去。”

结果作业写完,我们却累得只想刷手机。于是顺水推舟:“你自己玩会儿手机吧。”

我们不懂怎么引导他面对挫折,就简单粗暴:“再哭就把手机收了!”

孩子立马闭嘴,我们暗自得意“管用了”。可他的情绪和需求,压根没被看见。

 

 

真正的教育,是陪伴,是沟通,是共同经历。

  • 你带他去公园踢球,他记住的是汗水和笑声;
  • 你陪他做一次手工,他记住的是专注和成就感;
  • 你在他失败时一个拥抱,他记住的是无条件的爱。

这些,哪一样,是手机能替代的?

 

 

别再问“怎么让孩子少玩手机”了。

要问的是:我们能给孩子什么,比手机更有吸引力的东西?

  • 是晚饭后的家庭聊天?
  • 是周末的一次徒步?
  • 是睡前共读一本书的宁静时光?
  • ……

这些真实、温暖的连接,才是抵御“屏幕诱惑”的最强力量。

 

 

教育,不是用手机当筹码去交换“听话”,而是用陪伴去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下次想拿手机当奖励时,停一下,问问自己:

我是不是又在用最省事的方式,逃避最该做的事——好好陪他,好好爱他。

手机可以是工具,它像照相机、洗衣机、扫地机一样,给人类带来便利。

但它绝不该是奖惩工具,绝不该是教育的“货币”,更不该是大人情感的替代品。

AI时代,不缺工具,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理解和包容,特别是亲子之间。

END

本文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ko4eqBKHgu_PcZl3BLsxdw,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取消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