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有时候,孩子却对这些提议毫无兴趣,甚至更愿意宅在家里。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很关键的因素——父母自己的生活状态。
孩子不一定按照父母期待的样子成长,但很可能会按照父母的样子生长!
父母的情绪、态度和行为,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性格发展。
孩子社交的“温度计”
无论是新学的美食,还是家里的“小确幸”,她都能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分享。
家里养的小鱼在水草里追着玩;新买的桌布搭配上她自制的花瓶;给孩子新织的毛衣;费了好大功夫才养开花的植物……
每次看她的朋友圈,既觉得治愈,又会被她积极热爱生活的情绪感染。
而她的两个孩子,虽然不属于那种特别喜欢“出风头”的孩子,但性格大方,从不扭扭捏捏。
遇到难题从不焦虑,而是积极应对,俩孩子身上的那股“阳光劲”很招老师喜欢。
想起作家莫言回忆母亲时的一句话:
“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母亲的乐观,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父母的情绪,孩子是感受得到的。
父母积极面对生活的正面态度,也会成为孩子的情绪榜样。

与我呆在家里耍手机不同,她的休息时间过得丰富多彩,爬山、骑行、钓鱼、看书。
有次问她怎么有那么多精力,她反问我:
“你不觉得刷一天手机,会更累吗?”
还说:
“我不是非要折腾自己,而是我很享受这种充实的生活状态。况且我对待空闲时间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孩子。
以前我也是一休息就闷家里,后来发现,我女儿也是一放假就要玩手机、看电视,从不会主动去看书,也没啥兴趣爱好,更没啥特长。
我开始改变自己的状态,戒掉手机,多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或者在家看会儿书,总之做一点又轻松、又有兴趣的事。
没想到这种生活不仅让我的业余时间充实了不少,还带动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她现在一到周末,就说要跟我出去玩,有时还会主动约上好朋友。不再沉迷手机和电视……”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能量传染”,简单说就是,父母的能量状态,几乎会毫无保留地传染给孩子。
一个高能量的父母,不会养出低能量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说再多的“你要胆子大些,你要主动些,你要……”,除了给孩子强化“他很胆小”“他不自信”外,基本没啥大用。
因为真正的社交力,是父母做好榜样,孩子有样学样。
影响孩子的社交“磁场”
很多父母白天要么奔命于堆积如山的工作中,要么埋头进繁琐的家务里。
一有休息时间,还要赶去送娃、接娃、辅导学习,忙里偷闲,还得操心一日三餐、吃喝拉撒,顺便还要瞅瞅微信群,真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
他们忙于工作、家务,还要操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己的生活状态。
其实,养育孩子,不是一场完美的竞赛,父母也要给自己“留一点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当下的喜悦。
只有父母自己充满能量,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积极的社交环境。

1、大部分家庭,会把孩子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对陪伴者的要求太高(尤其是妈妈),要求他们24小时对孩子全情投入,认为对孩子的关注越多,孩子就会越好;
3、认为孩子的成绩好不好,与父母的教育有紧密关系。
但这种“高关注”“高集中”的教育方式,可能会牺牲孩子的自我,压缩他们的试错空间,甚至让父母自己也失去了个人空间。
还会产生“对孩子陪伴不足”时的内疚感,以及“孩子不符合自己期待或世俗评价标准”时的焦虑感。
当付出和得到不能成正比时,父母就会委屈痛苦,就会用负能量的情绪激发出孩子的愤怒。
父母委屈,孩子愤怒,亲子关系恶化,何谈教育和影响?

1、家务是所有人的,不是你一个人的,家里偶尔脏一点、乱一点,没什么大不了;
2、给自己的生活“留一点白”,这点留白时间,做一点可以放空自己情绪的事;
3、多“走出去”,看看天空,见见老友,偶尔“浪费”下时间,才能给自己的精神充满电;
4、享受当下的喜悦,一朵花,一本书,一杯茶,一件衣服,都值得你驻足,你的喜悦是在当下的“享受”中自然发生的。
父母的爱,应该是滋养,而不是教化。只有父母自己变得丰盛,孩子才能在他们的爱中茁壮成长。
所以,比起孩子爱不爱出门,是不是社交达人,更重要的是孩子看到父母怎样在平凡的生活中充满热情,然后照着父母的样子,激发出他们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父母足够自洽了,孩子才能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