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被夸”和“从不被夸”的孩子,十年后的差距有多大?

老话总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于是老一辈家长的教育观很多是这样的——

孩子不乖不懂事?揍一顿就老实了,一顿不行就两顿,反正胳膊拧不过大腿!

但心理学上呢还有个效应是胜利者效应

胜利者效应是指胜利者更容易获得胜利的一种社会现象,也可以描述为“强者恒强”。

那么,好孩子究竟是被夸出来的,还是训出来的?

01
经常被暗示大脑会有惊人的变化

心理学博士洪兰曾提出一个观点,“大脑会一直不停地因为外界的需求,改变里面的神经分配。”并且,她还表示:“大脑的观念是一个循环,它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大脑产生观念,观念引导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再去改变大脑。”

简而言之,孩子的大脑是可以被“语言”改变的。

千万不要小瞧语言的力量,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会传递出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行为因此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语言暗示的力量强大到超乎我们的想象。很多父母会说自己家孩子脾气大,结果孩子的脾气就越来越大;很多父母说孩子做题马虎,他们的孩子一到考试都会马虎;很多父母会说自己家孩子不聪明,成绩一般,他们的孩子一旦遇到难题或者稍微有点难度的题就会放弃,他心里会想我这么笨肯定做不出来……

父母的一句话,在孩子眼中都会放大很多倍,产生难以预估的变化。

02
大人的否定可以伴随孩子一生

综艺《少年说》有一个片段,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一个女孩向妈妈哭诉着说:“你为什么总是喜欢拿我和别人比,为什么我做什么你都说不行,为什么我的努力你永远都看不到,为什么总是打击我?”

女孩的妈妈则认为自己是一片苦心,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她对孩子讲,“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你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推你一把”。

女孩听完母亲的话很崩溃,黯然离场,在场的老师、同学、其他的家长都直呼心疼。

如果永远有一句否定在等着孩子,孩子难以有勇气去做更好的自己。

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在《社会比较论》中指出:“人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评价驱动力,就是与他人比较。”大人的长期否定,如同冷水一般浇灭了孩子想要变更好的愿望,也打击了孩子勇于尝试和挑战的动力。

据一项研究显示表明:

一个经常处于负面评论的人,潜能仅能开发20%-30%;

如果能得到肯定,就能上升50%;

如果得到来自家庭的肯定,那么潜能则可以被开发70-80%。

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上最先遇见的信赖与权威,父母的孤立与表扬,对孩子而言,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很可能是不可逆的。

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03
鼓励和认可点亮了孩子的一生

阿姆斯特朗是登陆月球的第一人。小时候,他是一个善于幻想的孩子,但母亲从来不会打击他的积极性。

有一次,他妈妈在厨房洗碗,他在外面蹦蹦跳跳地玩耍。

母亲问他:“你在干嘛呢?”

阿姆斯特朗说:“我要到月球上去。”

他的妈妈听到后,没有向其他父母那样泼冷水,或者打击他,不认可他的这种行为,而是选择陪他表演,便说:“那好,记得回来呦。”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阿姆斯特朗,最终登上了月球。

可见孩子对于父母的话深信不疑,父母的鼓励给了孩子极大的前进动力!

经常鼓励孩子,孩子会有巨大的满足感、自我认同感,这种满足感会变成前进的动力。

04
父母如何恰当使用“积极暗示” 
有些家长看到这可能会问了——难道孩子就一味的鼓励、表扬,看见问题也不纠正,这样真的不会养成自恋、自负的性格吗?

心理学家洛萨达曾提出一个命题,一个人积极向上的情绪是由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综合而成。

当积极情绪为17,消极情绪为6,两者的比例约为2.9:1的时候,人是最积极向上的。

所以,用“积极暗示”教育孩子,并不是意味着一味夸奖,不批评,而是要恩威并施。

当孩子出现原则性问题的时候,我们也是要出面制止的。

我们可以用1句批评+3句鼓励的形式,让孩子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FFC模型=事实(Fact)+感觉(Felling)+比较(compare)

这个模型,可以用于夸奖,解决你更多夸孩子的问题。

千万不要小看“暗示”带给孩子的强大力量,“你真棒”和“你真笨”,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带领孩子去往不同的人生方向。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取消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