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她崩溃的是上周,她加班到晚上九点回家,发现丈夫躺在沙发上打游戏,孩子饿得啃饼干,厨房水池里堆着三天没洗的碗筷。她忍不住抱怨两句,丈夫突然抄起电饭煲砸在地上,内胆碎片溅到孩子脚边,孩子吓得哇哇大哭。
我问她:”你妈妈当年也是这样过来的吗?”她突然沉默了。过了很久才回复:”我爸也这样,喝醉了就打我妈,我妈总说’为了这个家我什么都能忍’。”
这个对话让我想起黄导线上课程《命运的转折之与原生家庭和解》说的:原生家庭的代际传承——人会不自觉地重复童年时期熟悉的情绪模式,哪怕这种模式是痛苦的。
就像这位读者,她从小目睹母亲在婚姻里逆来顺受,潜意识里会觉得”婚姻就是这样””女人就该忍耐”。当她遇到和父亲相似的丈夫时,那种熟悉的痛苦反而会给她畸形的安全感。
更可怕的是,这种模式会代代相传。她的孩子正在目睹:妈妈被欺负时要沉默,爸爸可以随意发泄情绪。如果是个女儿,可能将来也会重复她的婚姻;如果是个儿子,很可能成为另一个父亲。
为什么我们总在重蹈覆辙?
因为在原生家庭里,我们学会了两种东西:
1. 什么是爱(父母如何相处)
2. 我值得怎样的爱(父母如何对你)
有个残酷的真相:人很难爱上”陌生”的关系模式。就像从小吃咸菜的人,突然吃到清淡的菜肴反而觉得”没味道”。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女性:
– 父亲酗酒的女儿,总被”浪子”吸引
– 母亲被家暴的女儿,会替施暴者找借口
– 父母冷漠的女孩,会把控制欲当作”关心”
这不是命运,而是潜意识里的导航系统,把你带向”熟悉”的港湾——哪怕那里布满暗礁。
有个案例特别典型:小敏,32岁,结婚三次,每次丈夫都会动手。咨询时她说:”我知道他们不好,但那些温柔的男人让我害怕,总觉得他们在伪装。”
追溯她的童年:父亲酗酒家暴,母亲总说”他心情不好才这样”。有次父亲打碎她的存钱罐,母亲反而安慰她:”爸爸是爱你才管你。”
你看,她从小就被植入了一个程序:伤害=爱。这种扭曲的认知,就像一副有色眼镜,让她把健康的关系过滤掉,只选择那些”熟悉”的伤害。更可悲的是”和谐”的陷阱。
中国家庭太擅长用”和谐”绑架女性。公婆刁难?”别计较,家和万事兴”;丈夫出轨?”为了孩子忍忍”;遭遇家暴?”传出去多丢人”。
如何打破这个循环?
1. 承认创伤
停止为伤害找借口。”他只是压力大””婚姻都这样”…这些合理化会麻痹你的痛觉,让你在糟糕的关系里越陷越深。
2. 重写爱的定义
通过心理咨询、书籍或课程,重新学习健康的关系模式。就像黄导在核心课程《关系架构》里宣导的一样,让我们重建自己的关系模式。
3. 建立情感边界
当家人说”忍忍就过去了”时,温柔而坚定地拒绝:”这是我的婚姻,我有选择的权利。”
4. 给自己一次”叛逆”的机会
那些告诉你”离婚的女人不值钱””单亲妈妈很惨”的人,往往自己从未敢走出牢笼。有时候,背叛原生家庭的方式,才能忠于自己的人生。
最后想分享来访者小雨的故事:她花了三年时间做心理咨询,期间丈夫嘲讽她”被洗脑了”。当她终于提出离婚时,母亲以死相逼。她带着孩子净身出户,做过家政,摆过地摊。现在有了自己的小工作室,交往的男友会在她痛经时煮红糖姜茶——”原来男人可以这样啊”,她笑着说。
婚姻不是女性的终极宿命,而是认识自我的途径之一。当你真正看清自己在重复什么,才能选择继续或离开。
那些原生家庭给你的底色,不是囚禁你的牢笼,而是你突破自我的起点。真正的成熟,是在认清关系的真相后,依然敢亲手重建自己的人生。
重磅来袭
课程报名正在火热进行中,席位有限,欢迎加入我们,让这场为期3天的学习,成为您家庭蜕变的起点!
席位有限,快速联系服务老师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