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自查:这几种教育方式,将毁掉你的孩子!

学自动自发,做好爸好妈

34岁的李女士坐在心理咨询室里,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医生,我事业和家庭看起来都蛮顺利,可为什么总觉得心里空了一块?”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倾诉中,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逐渐清晰——

从小在父母的”激励式打击”下长大的她,98分的试卷换来一句”那2分去哪了”的质问;比赛获奖后听到的是”别骄傲,第一名比你强多了”;就连高考前夕感冒发烧,母亲也是淡淡道,”小病而已,好好考试别瞎矫情”。

这样的成长经历,让如今的李女士陷入了一个怪圈:在职场上没信心争取晋升,在婚姻里过度讨好丈夫,甚至对5岁的女儿也总是控制不住地重复父母当年的教育方式。

这不是个案,有太多成年人正在为童年不当的家庭教育买单,并且不知觉中复制自己父母当年那一套,施加到孩子身上。

尤其是以下4种行为,看似是爱,实则很伤孩子。

—01—

过度在意

有些家长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从穿什么衣服到交什么朋友,不分主次凡事都较真,掌控着孩子的一切。

然而,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长期被过度控制的孩子,前额叶皮层发育会受到影响,而这个区域恰恰负责决策和自我控制。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被严格管束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完全失控。

图片
家长把能量都在小事上耗尽了,大事便容易疲于应付了。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有时候,做80分父母就够了。

不要过分关注非原则性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孩子空间和时间让他做自己,不打扰,不消耗,不控制,给孩子自由和快乐。

今天起,男孩子不妨随他调皮捣蛋粗糙一些,女孩子容她小任性小脾气敏感一些,不必要处处提醒,时时管教,否则将会束缚孩子的生机,压制孩子的灵性!

—02—

情感勒索

一网友曾发帖控诉:自己长时间遭受父母的情感勒索,时常感觉窒息,上医院一查,结果自己已经中度抑郁!

初二那年,她满心欢喜地计划着和同学去看新上映的电影,母亲却”不经意”地提起:”隔壁小美这次月考又进步了,听说周末都在家复习呢。”接着,母亲开始絮絮叨叨说起照料家庭的艰辛。

雀跃取代了内疚,网友心里不是滋味,最后也就不去了,回房复习起来。

这样的场景在她的成长中不断出现。起初,她以为这是母爱的表现,甚至为自己能”体谅”父母而自豪。直到上了大学,某天她获得了出国交换的机会。母亲知道后,突然”旧疾复发”,整夜整夜地失眠。医生说只是轻微神经衰弱,母亲却拉着她的手说:”你一走,我肯定要担心你的,那这病怕是好不了了。这些年,我为你了,为了这个家……”最终,该网友退掉了机票。

图片

心理学上将这种行为称为”情感勒索”——通过激发对方的内疚感来达到控制目的。这类父母往往表面弱势,实则牢牢掌控着亲子关系的主动权。他们不会直接说”不准去”,而是用”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来绑架孩子的选择。

更可怕的是,这种控制会形成恶性循环。孩子一方面对父母的苦情戏码感到窒息,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负罪感。

当亲子关系衍生出情感债务,所有人都在以爱为名的牢笼里进退两难。

—03—

把问题当问题

A:太奇怪了,我儿子去年还好好的,今年开始毛病越来越多,身上问题越来越大!

B:咋了?什么毛病?

A:现在他变得很贪玩,特别调皮,胆子也肥了,上周还逃课,班主任把我叫去学校谈话了。在学校也不爱和同学玩,问他交了几个朋友,摇头不说话,只顾着刷短视频。

B:这……

图片
其实,很多家长中的“问题”,就是解决方案。

孩子逃课,是孩子针对某些原因采取的解放方法。可能是学习压力大,可能是和老师不对付,可能是身体不适,等等。

当家长意识到孩子有问题,恰恰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去帮他解决问题的契机。

而父母要做的,不是拿着放大镜一味地否定孩子,下“问题小孩”诊断书,而是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所在,在关键时刻帮他一把。

—04—

结语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所谓正常的孩子,不是乖巧的,而是有活力、有锋芒、有冲劲的。

家长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摒弃那些不当的教育方法,用爱与智慧陪伴孩子成长。

与亲共勉!自省自查:这几种教育方式,将毁掉你的孩子!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取消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