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自动自发,做好爸好妈
上楼,推开家门,父亲接过试卷,脸色越来越沉。
“又退步!又退步!你小子天天玩手机能考好才怪!”父亲把手机摔在茶几上。
“不是,这次题真的很难……”晓峰声音发抖。
“难?别找借口!我朋友家的孩子跟你一个学校,他怎么考了97?从今天起,手机没收,周末补习班加两节!”
晓峰突然把书包砸在地上:”你永远只在乎分数!这次考试前我发烧了,都不敢告诉你们,怕不复习没考好你又要骂我!果然,你永远就是一句话——’别找借口’!”说完冲进房间重重甩上门,留下父亲愣在原地。
父亲不明白,自己明明经常督促孩子学习,为何孩子成绩不升反降,还发这么大的脾气……

1.对未来的恐慌:担心孩子成绩持续下滑,影响升学、就业,甚至人生发展。
2.社会比较压力:看到其他孩子成绩优异,害怕自家孩子被“淘汰”,陷入内卷焦虑。
3.自我价值绑定:部分家长将孩子的成绩等同于自己的教育成败,成绩差=自己没教好。
4.失控感:尝试了补课、监督、激励,但孩子仍无起色,产生无力感。
家长的焦虑情绪会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孩子,孩子可能同时承受着来自科任老师、班主任、同学和家长等多方压力,情绪积压之下,就很可能会出现迷恋手机(寻找情绪宣泄口)、与家长歇斯底里争吵(情绪管理失控)等情况,不是孩子突然“变得不乖”。
成绩下滑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因为”不努力”或”贪玩”。
首先,很可能是学习方法问题,要么学习模式低效,要么时间管理混乱。
例:抄写十几遍单词,抄完却不会用,对单词理解不到位。
盲目跟着同学刷题,却从不错因归纳。
例:同类错误反复出现,会的一直会,不会的题目一直犯同样的错。
例:熬夜写作业、背诵,白天课上精神不济,昏昏欲睡,学习效率低下。
例:学习时频繁被手机消息打断,从而分神,写个作业拖拖拉拉。
因:压力过大,抑制了大脑提取记忆。
总是惯性地自我否定,”我学不好数学”,我不是这块料。
办法:用”小目标达成法”重拾自信,相信“吸引力法则”,父母要耐心鼓励。
学习给孩子的反馈总是延迟的,而打游戏、刷短视频却能即时提供快感,孩子自然更倾向于把时间花在后者。
办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学习与兴趣链接起来,如通过听英语歌拓展词汇量、通过动漫学日语等。
办法: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既要高回应,又要高要求。
办法:与相关老师沟通调整互动方式,注意观察孩子的社交圈。
用一周时间观察记录孩子的学习状态,看孩子何时分心、为何抵触。
前期,可以帮孩子将”写作文“,分成大纲-初稿-润色三步走;后期逐渐撤掉辅助,锻炼孩子独立性。
某一科落后→厌恶该科→更落后,应尽早干预。
家长越焦虑,越容易陷入“越管越差”的恶性循环。
真正的解决之道:
放松但不放任——给孩子试错空间,但提供支持。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强调努力而非分数。
做孩子的“顾问”,而非“监工”——引导他学会自我管理。
改变需要时间,但方向对了,进步自然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