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自动自发,做好爸好妈
结果,使用的高浓度酒精在操作过程中发生爆燃,导致两人被烧伤,其中哲哲因伤情过重身亡。
这件事随后引爆网络,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视频博主“办公室小野”和视频平台。
在舆论压力下,“办公室小野”虽然删除了这条发布于2017年的视频,但短视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深夜,房内唯一的光亮,是手机短视频或游戏里透出来的,映在疲惫却不舍得睡的脸上,煞是惨白。
周末一家人好不容易都有空,一起外出吃饭时,各刷各的手机,孩子时不时发出的笑声,是被手机逗乐的。
算法打造的“信息茧房”,正在让用户无形中成为被精准投喂的“数字宠物”!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指出:“当孩子的大脑习惯了15秒的刺激,就再也装不下15分钟的思考。”
的确,短视频的“15秒高潮”设计多么抓人眼球,游戏的击杀特效和任务奖励如此有趣,孩子的大脑纹状体持续亢奋,久之形成“低回报回避症”。
我们的前额叶,正在面临退化,我们的大脑,在屏幕前,一点一点被驯化。

从前,佳佳活泼好动,总是粘着爸爸妈妈小嘴说个不停,自从奶奶给她一部的旧手机后,逐渐文静起来,爸妈一开始还乐得清闲,后面发现不对劲了——佳佳没日没夜抱着手机,她不是变得文静,而是变成“哑巴”,越来越不爱与他人交流,偶尔还出现“看悲剧不伤心,遇小事易暴怒”的矛盾反应。
心理医生诊断其为“假性孤独症”(看似外向,实则缺乏深度情感联结),根源在于过早接触“电子保姆”,剥夺了情感表达的实践机会,出现了“情感代偿型社交”的依赖。
想当初,父母只是一时偷懒,想用手机帮忙带一下i孩子,孩子却在虚拟世界中逐渐荒芜了现实情感。
情感认知上的钝化,让人失去了驯化情绪的能力。
要拯救被驯化的大脑,只有揭竿而起,“反驯化”才能突围。
要明确,孩子不是自制力差,而是算法太强大,与其没收手机,不如用「驯养」代替「戒断」。
深度思考的能力;
延迟满足的耐性;
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力。
粗暴禁止只会制造对立,智慧的父母都懂得——
要给快乐更好的去处。

短视频里的热闹再耀眼,也比不上现实世界里的一次击掌庆祝、一场家庭桌游的欢笑、一本共同读完的书。
那些被算法偷走的时间,本可以成为孩子眼中更生动的光——也许是发现一只蚂蚁搬家的专注,也许是解开一道数学题的雀跃,又或许是和父母散步时,突然聊起的一个天马行空的梦想。
我们相信,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觉醒时刻」。从今天起,不做算法的俘虏,做孩子真实世界的造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