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正在吞食你孩子的大脑……(附对策)

学自动自发,做好爸好妈

2019年8月22日,山东枣庄14岁女孩哲哲与邻居家13岁女孩小雨模仿易拉罐做爆米花的视频。

结果,使用的高浓度酒精在操作过程中发生爆燃,导致两人被烧伤,其中哲哲因伤情过重身亡。

这件事随后引爆网络,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视频博主“办公室小野”和视频平台。

在舆论压力下,“办公室小野”虽然删除了这条发布于2017年的视频,但短视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01—

被驯化的大脑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短视频以其快速、直观、娱乐性强的特点,迅速占领了孩子们的心智。

深夜,房内唯一的光亮,是手机短视频或游戏里透出来的,映在疲惫却不舍得睡的脸上,煞是惨白。

周末一家人好不容易都有空,一起外出吃饭时,各刷各的手机,孩子时不时发出的笑声,是被手机逗乐的。

算法打造的“信息茧房”,正在让用户无形中成为被精准投喂的“数字宠物”!

图片
加拿大实验发现,游戏成瘾青少年前额叶皮层厚度比同龄人薄0.5毫米(相当于提前老化2岁),而哈佛大学追踪5000名儿童发现,高频使用手机者前额叶发育迟缓,自控力受损可能伴随终生。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指出:“当孩子的大脑习惯了15秒的刺激,就再也装不下15分钟的思考。”

的确,短视频的“15秒高潮”设计多么抓人眼球,游戏的击杀特效和任务奖励如此有趣,孩子的大脑纹状体持续亢奋,久之形成“低回报回避症”。

我们的前额叶,正在面临退化,我们的大脑,在屏幕前,一点一点被驯化。

图片
你以为危害仅此而已?

从前,佳佳活泼好动,总是粘着爸爸妈妈小嘴说个不停,自从奶奶给她一部的旧手机后,逐渐文静起来,爸妈一开始还乐得清闲,后面发现不对劲了——佳佳没日没夜抱着手机,她不是变得文静,而是变成“哑巴”,越来越不爱与他人交流,偶尔还出现“看悲剧不伤心,遇小事易暴怒”的矛盾反应

心理医生诊断其为“假性孤独症”(看似外向,实则缺乏深度情感联结),根源在于过早接触“电子保姆”,剥夺了情感表达的实践机会,出现了“情感代偿型社交”的依赖。

想当初,父母只是一时偷懒,想用手机帮忙带一下i孩子,孩子却在虚拟世界中逐渐荒芜了现实情感。

情感认知上的钝化,让人失去了驯化情绪的能力。

—02—

破局·反驯化

鲁迅先生曾言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要拯救被驯化的大脑,只有揭竿而起,“反驯化”才能突围。

要明确,孩子不是自制力差,而是算法太强大,与其没收手机,不如用「驯养」代替「戒断」。

延迟满足孩子:与孩子约定好,完成阅读/运动等项目后,可以兑换“手机娱乐”时间,让孩子慢慢发现,手机之外,还有别的事也很有趣。

家庭公约:引导孩子减少不必要的屏幕时间,全家配合设定固定的 “无屏时段”,一起远离虚拟世界的喧嚣,回归真实生活。

提供更多现实体验:带孩子多走进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奇妙,鼓励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关心他人。

当我们说”短视频吞噬大脑”时,真正被吞噬的是:

深度思考的能力;

延迟满足的耐性;

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力。

粗暴禁止只会制造对立,智慧的父母都懂得——

要给快乐更好的去处。

图片
—03—

结语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当一个人被真正倾听和理解时,他的心灵就会开始自我疗愈。”

短视频里的热闹再耀眼,也比不上现实世界里的一次击掌庆祝、一场家庭桌游的欢笑、一本共同读完的书。

那些被算法偷走的时间,本可以成为孩子眼中更生动的光——也许是发现一只蚂蚁搬家的专注,也许是解开一道数学题的雀跃,又或许是和父母散步时,突然聊起的一个天马行空的梦想。

我们相信,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觉醒时刻」。从今天起,不做算法的俘虏,做孩子真实世界的造梦者。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取消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