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常常陷入一个怪圈:
父母说得越多,孩子越不听;父母越急躁,孩子越淡定。最后往往是大人气到不行,孩子却依然我行我素。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难教,不是父母没有方法,而是没有“心法”。
有这么个故事:一个女孩成绩不佳,妈妈焦虑不堪,求教于教育专家,被告知要少批评、多鼓励。她听进去了。
下次女儿没考好,她就忍住没发火,轻描淡写说:“没事,妈妈相信你,下次努力就好。”结果第二次女儿又考砸了,她也还是克制住了;但第三次仍未改善,她终于失控发飙了。看到她这样,女儿反倒也松了口气:“我妈终于恢复正常了。”
不难看出,对这样的家长来说,功利性的结果导向已深入骨髓,所谓“鼓励”和“宽容”只是为了谋求好结果的一个手段,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地接纳、赞赏孩子,因而一旦发现目的无法达成,立刻原形毕露。
虽然都说“只有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更常见的其实是相反的:你得够优秀、能达到父母心目中那个“理想孩子”的要求,才有糖吃。

“放手”二字,指的不是完全不关注孩子,而是在背后远远地带领孩子成长。也就是说,母亲适当地转移放在孩子身上的注意力,不仅能减轻教育的压力,还能给彼此留有空间,便于孩子更好的成长。
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不会再一味地逼迫孩子,更不会把目光和精力全部放在他人身上。而是懂得趁早调整好教育的顺序,先学会改变自己,不忘提升自身,成为孩子的榜样,教育路上自会结出硕果累累。
毕竟,你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首先要活成同样的自己。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那么请先试着去做一个优秀的妈妈。
孩子前行的道路上,如果能从母亲身上看到榜样的力量,也会收获更多向上攀爬的动力。与其买一堆资料书投资教育,不如先投资自己,做更好的引路人。与其用过高期望值压垮孩子,不如开始富养自己,经营出一个充满松弛感的家庭。
而,最重要的引导,是父母更需要学习和具备的能力。父母只有掌握了影响孩子行为的因素如:情绪、身份、关系等,才能够让孩子自动自发,轻松的教育孩子。
而这些重磅的核心内容都在黄导书籍《告别吼叫 让孩子自动自发成长》中,30堂家庭教育课,将是孩子和家长的全新的起点,每个家庭都应该幸福,每个孩子都应该被正确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