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也有“36计”,家长请收好每天朗读3遍

教育孩子也有“36计”,家长请收好每天朗读3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自卑,如何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孩子厌学,如何循循善诱,让他们重拾兴趣?
孩子逆反,如何智慧地有效调节亲子关系?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诸多智慧与策略不仅能够帮助父母有效引导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还能促进亲子间情感的深化与理解的提升。
今天,我们分享的是“家庭教育36计,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幸福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教育孩子也有“36计”,家长请收好每天朗读3遍

01
放手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父母不应过度代劳,而应学会放手,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任务。初次尝试或许不尽如人意,但通过实践,孩子会逐渐提升效率与质量。
避免成为事事包办的父母,而是为孩子搭建实践与锻炼的舞台,这样他们才能学会自立、自强。
02
纵容计:让孩子在“淘气”中开发潜能

一些父母抱怨孩子“太淘气”,是“破坏狂”。其实,这类孩子往往很聪明,求知欲、好奇心都比较强,意志力也更坚定。
智慧的家长要试着“纵容”孩子的淘气和“破坏”行为,并借机挖掘潜能,培养兴趣,说不定你的孩子就是另一个“爱迪生”。
03
处罚计:让孩子正视错误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当坚持赏罚分明的原则:对于孩子的良好表现,应及时给予奖励以资鼓励;而当他们犯错时,无论错误大小,都不应轻易姑息,而应施以适当的惩罚。
这样做能够促使孩子正视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及时纠正,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04
制冷计:给自负的孩子泼冷水

自负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且缺乏对他人的尊重,这种心理状态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一旦发现孩子出现自负的苗头,父母应及时采取“制冷”措施,适度地给予提醒与引导,适时泼点冷水,帮助孩子学会客观评价自我,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05
包容计:让孩子感受父母无条件的爱

尽管孩子可能不够聪慧或存在诸多不足,但作为父母,我们绝不能对孩子存有偏见,更不能羞辱或嫌弃他们。
我们应当以包容的心态来面对孩子,对他们充满信心,相信他们能够成长和进步。
06
扮弱计:让孩子当一次“小大人”

孩子的责任感要从小培养,如果我们总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无所不能、风雨无惧,孩子很可能会误以为父母无需他们的关心。
我们不妨偶尔适时地在孩子面前“示弱”,并向他们寻求帮助。这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变成了懂事且能够独当一面的“小大人”,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不仅能增强了孩子的责任感,还加深了亲子间的情感纽带,让孩子学会在给予中收获,在帮助中成长。
07
补强计:让孩子由自卑变自信

补强法则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的行为带来积极的结果与认可时,这一行为往往会得到强化并倾向于重复发生。
将此原理应用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孩子因自己的行为获得肯定与赞赏时,他们的自信心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生长。这种正面反馈会激励他们不断重复那些令人满意的行为,从而逐步克服自卑心理,逐步成长为充满自信、积极上进的好孩子。
简而言之,认可与鼓励是孩子自信成长的催化剂,能够引领他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08
诱导计:帮孩子跨越厌学的泥潭

孩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经历“学习倦怠期”,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绝不能放任不管,它会阻碍孩子学习热情的培养。
然而,仅仅通过强制手段来促使孩子学习也并非良策,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加深他们的反感。更为明智的做法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09
冷淡计:让孩子有一点自控力

如今,很多孩子在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成长,这种过度的关注往往容易让孩子养成任性的习惯,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埋下不小的隐患。
当孩子表现出任性行为时,建议尝试采用冷处理的方式,通过减少对他们的过度关注,使他们因得不到即时回应而自然收敛脾气,从而学会自我调整与控制。
 

教育孩子也有“36计”,家长请收好每天朗读3遍

 
10
受挫计:给孩子体验失败的机会

逆境往往能造就人才,那些历经挫折与重重考验成长起来的孩子,在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适度地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是他们人生不可或缺的一课。这不仅有助于显著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韧性,还能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11
样板计:父母要给孩子当好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而孩子则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父母务必严于律己,时刻以自身的正面行为为孩子树立典范,引领孩子茁壮成长。
12
鼓励计:让孩子不断进取的力量

孩子时常会产生自我怀疑,面对困难时容易选择放弃。
此时,家长应持续给予孩子鼓励,赋予他们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坚信能够成功的信念。这样,在父母充满期待的目光中,孩子能够勇敢地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13
倾听计认真了解孩子的感受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心声,家长唯有耐心倾听,方能真正洞察他们的想法与感受,从而对孩子的生理及心理问题、变化做出及时且恰当的应对。
只有在此坚实的基础上,才能促进良好的亲子沟通,进而构建起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
14
赏善计让孩子在赞美声中进步

 
教育孩子,奖励比惩罚更有效。多奖励,适当使用惩罚。
通过肯定孩子的优点来替代直接否定其缺点,这样的方法不仅能避免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还能激励他们取得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15
点拨计巧妙提示孩子自觉走正途

喋喋不休的说教与过度包办的父母,往往招致孩子的反感。
智慧的家长会在孩子面临难题或行为失当时,适时地给予点拨与引导,协助孩子解决问题。这样,孩子能在实践中领悟道理,家长也实现了教育的目标。
16
暗示计让孩子产生“我很棒”的感觉

 
当你拥有成为天才的感觉,你便趋向于成为天才;当你怀揣成为英雄的梦想,你便逐步靠近英雄。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个好孩子的那份自信,他就会真正成为好孩子。
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为孩子营造一个“我很棒”的自我认知,他会逐渐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变得越来越出色。
17
容过计让孩子在错误中学到更多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对于性质不严重的过错,家长不妨展现出宽容与谅解。
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能让孩子在内疚与自责中更加认真地反省并改正错误,还能培养孩子形成宽容他人的良好心态。
18
训诫计让孩子认识错误、改过自新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成长会伴随着不断出现的问题与错误。对于某些错误,我们可以以宽容之心对待;而那些不能容忍的错误,家长必须实施合理且有效的批评,以确保孩子不会重蹈覆辙,或误入歧途。
即便是再宽大的父母,也不能忽视这种必要的管教,它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育孩子也有“36计”,家长请收好每天朗读3遍

19
熏陶计在生活中给孩子正向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深远且巨大的。
若父母能在家庭生活中巧妙地运用讲故事等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孩子的健康兴趣爱好,还能陶冶其情操、塑造其品格,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0
疏导计让孩子由对立变成合作

 
大禹治水的成功之处在于“疏”而不在“堵”,父母也可从中得到启示。
教育孩子时,父母的过于专制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跟你“对着干”“硬碰硬”,但如果采取明智、开放的疏导策略,孩子就会愿意跟你愉快合作。
 
21
尊子计让孩子与父母贴得更近

亲子间产生冲突与矛盾,很多时候源于父母对孩子缺乏足够的尊重,这让孩子感到恐惧与不满,进而拉大了双方的距离。
试着去尊重孩子,你会发现,自己将成为孩子心中最受欢迎的父母。
22
对等计与孩子实现良好的沟通

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在于平等相待,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唯有如此,孩子才愿意向你敞开心扉,分享内心的真实想法,家长也才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扰。
倘若总是以家长的权威自居,强求孩子服从,那么亲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将会逐渐封闭。
23
攻防计:提前给孩子打好“预防针”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教育孩子时也是这样,与其在孩子出现问题后,再去管教、愤怒,还不如提前就打好“预防针”,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让他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24
训俭计帮孩子克服骄奢之气

现在很多孩子常常被视作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享受着过度的宠溺,这很容易让他们养成骄奢的习惯,表现为花钱无度、不珍惜物品等。
这种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父母应当坚定地教育孩子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养成节俭的好习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孩子的关爱与负责。
25
伴教计在参与中教出好孩子

如果父母能够积极融入孩子的生活,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不仅能加深亲子间的情感联系,还能给予孩子极大的鼓舞。
这样的陪伴还能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这对于发掘孩子的潜力、促进其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6
防微计别让小毛病变成大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可能会展现出一些小毛病,如霸道、无礼、懒惰等。面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家长必须予以重视并严格管教,以防微杜渐,避免小毛病演变成难以纠正的大问题。
对孩子的这些小毛病不姑息、不严管,同样也是出于深沉的爱与责任。
27
劝和计让孩子与老师相互包容

当孩子与老师之间出现摩擦与误会时,家长应扮演起“调解员”的角色,协助双方化解矛盾、消除误会,促进彼此的理解与包容。
这样,孩子能够继续保持对老师的尊敬,而老师也能继续关爱孩子,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教育孩子也有“36计”,家长请收好每天朗读3遍

28
立规计让孩子学会自控

孩子自控能力较差,且对家长频繁的“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式说教容易产生反感。
父母可以制定一套清晰、可行的行为规则,让孩子以此作为自我行为的衡量标准,从而自觉地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29
减负计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抑郁症检出率达40%。《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这些数据说明了孩子们正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儿童心理学家强调,过大的压力是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关键诱因之一,因此,为孩子减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务必避免给予他们过大的压力。
30
激发计: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育孩子需讲究方法,当劝导、说教不奏效时,家长们可以考虑采用“激发策略”。
通过巧妙地利用孩子的好胜心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使孩子从原本的不爱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但需注意,使用此方法时应适度且谨慎,确保不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31
悦纳计:让孩子喜欢并接受自己

若孩子无法全面认识自我,忽视自身的长处,可能会导致自卑、嫉妒等心理问题。
父母应积极引导孩子发现并欣赏自己的优点,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自己的喜爱与自信,从而自信满满地面对生活的各项挑战。
32
用忍计:温和地纠正孩子“坏习惯”

当孩子展现出一些令父母难以接受的“坏习惯”“臭毛病”时,采取“疾风骤雨”般的教育方式往往适得其反,还可能将孩子推向更极端的境地。
父母应学会“克制急躁,善用忍耐”,压下怒气,以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来对待孩子,温和地引导他们纠正不良习惯。
33
励勇计:培养孩子大胆探索的个性

 
在生活中,往往是那些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人能够取得卓越成就并收获幸福。
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父母应避免过度保护,不应过分强调培养“听话”的孩子。相反,应多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地去尝试,成为保持好奇心、大胆探索、敢于创新的人。
34
感化计:以真情感动孩子的心灵

教育孩子时,仅靠说教、责骂或劝导是不够的,有时还需融入真挚的情感,这样才能深深触动孩子的心灵,实现教育的最佳成效。
要真正感化孩子,必须确保情感的真诚与深切,否则其效果将大打折扣。
35
平等计:培养胸怀开阔的孩子

有的孩子常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性格对人际交往是极为不利的。
在生活中,父母应避免溺爱,不给孩子特殊待遇,而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分享与合作精神,逐步塑造出具有宽广胸怀的孩子。
36
体验计: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

鼓励孩子多尝试、多体验、多参与,能够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孩子需要面对各种实际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参与户外拓展活动,孩子需要团队合作,克服困难,完成各种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教育孩子也有“36计”,家长请收好每天朗读3遍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个我同意。
有人说,有了爱就能教育好孩子,这个我不赞同。
教育孩子,爱只是起点,而正确的方式方法才是推动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与孩子相处,更像是一场智慧的较量,需要父母不断学习和适应。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拥有独特的性格、兴趣和发展轨迹,这要求父母在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灵活应变。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用正确的方式去爱他们,引导他们,才能让孩子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本文源自:人民日报微博,略有删改。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取消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