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哭闹不止时,孩子最需要你这样对他说

当孩子因小事大发脾气、摔东西或哭闹不止时,许多父母会脱口而出“别闹了”“再哭就不理你了”。

但这些话,实则像小锤子敲打着孩子本就混乱的情绪。

孩子的哭闹更像是“求救信号”——他们不知如何处理愤怒、委屈或失望,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求助。

此时,父母的语言既能抚平情绪,也可能加剧不安。

01

先发制人:接住情绪的“小火苗”

孩子的情绪爆发往往有迹可循。当他们皱眉头、噘嘴巴或小声嘟囔“我不要”时,其实在传递信号:“我不舒服,但不知道怎么办。”

与其等情绪失控再制止,不如先帮他们把情绪说出来。

看到孩子因积木总搭不好扔零件,可说:“妈妈看到你试了好几次都没成功,是不是有点着急?”

发现孩子因未被及时回应而跺脚,可说:“你刚才叫妈妈,妈妈没马上来,你是不是觉得委屈?”

简单的话语能让孩子感受到“我的情绪被看见了”。

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被理解。

当你准确说出他的感受,心里的那股劲儿便泄了大半。

图片

02

冷静应对:先“允许”再“引导”

若没能及时接住“小火苗”,孩子已开始大哭大闹、打滚扔东西,最忌讳“硬碰硬”——你吼“不许哭”,他会哭得更凶;说“再闹就扔在这里”,他会因恐惧哭得更绝望。

有效的做法是先让自己冷静,再用平静的语气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没关系,你可以哭一会儿。”

这句话藏着两个信号:一是允许情绪存在(哭和生气都不是错,不用害怕);

二是传递安全感(无论多生气,我都不会离开或伤害你)。

等哭声渐小时,再引导表达:“你刚才哭得那么厉害,是不是因为妈妈不让买那个玩具?”

用“是不是”而非“就是”,给孩子解释空间。

他们哭闹的原因可能很简单:或许是摔倒时既疼又丢脸,或许是你语气重了让他觉得被凶。

情绪激动时,孩子的大脑像被“劫持”,听不进道理。

父母的冷静,就像给情绪搭了“安全网”:就算失控,也不会摔下去。

03

事后检讨:不怪“不懂事”,聊聊“刚才发生了什么”

孩子平静后,很多父母觉得“终于结束”,但情绪后的“复盘”才是教他管理情绪的关键。

别说“你刚才哭闹不对”,换种方式:先谈自己的感受,再问他的想法。

比如:“刚才你哭时,妈妈有点着急,担心你哭太久不舒服。”(坦诚情绪而非指责)

“愿意告诉妈妈刚才为什么那么生气吗?”(给表达机会)

若过程中你做得不好,比如忍不住吼了他,一定要道歉:“刚才妈妈大声说你,对不起,那样会让你害怕。”

孩子会从道歉中学会:人都会情绪失控,但错了可以道歉,不丢人。

孩子的“不懂事”,常是没学会更好的表达方式。

复盘是“重新对话”的机会:让他知道“刚才不对”,更让他知道“妈妈愿意听我说”。

图片

04

教他下次怎么做:给情绪找“出口”,而非“堵死它”

解决当下情绪后,更要教“下次怎么办”。

孩子不会天生知道“生气时可以说出来”,就像不会天生用筷子,需要一点点教。

根据年龄教具体“情绪出口”:对幼儿园孩子说:“下次生气可以像妈妈这样深呼吸,或告诉妈妈‘我现在很生气,想一个人待一会儿’。”

对小学生说:“如果妹妹抢书,你可以说‘这是我的书,看完给你,现在请还给我’,而不是直接去抢。”

方法要具体好操作,别说“要懂事”“要控制自己”——这些太抽象。

教系鞋带会演示“交叉、绕圈”,教情绪管理也要说清“第一步、第二步”。

更要让他知道:“有情绪不可怕,关键是用不伤害自己和别人的方式表达。”

当他明白“生气时可以说‘我生气了’,而非只能哭”,就会慢慢学会和情绪“好好相处”。

05

写在最后

你如何对待他的情绪,他就会如何对待世界。

孩子对情绪的认知最初来自父母:你吼“不许哭”,他会觉得“有情绪是错的”,长大后可能不敢表达自己;

你耐心听他说“为什么生气”,他会觉得“我的感受很重要”,长大后也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孩子发脾气时,最需要的不是“让他停下来”,而是“让他知道——就算有坏情绪,我也是被爱的”。

本文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Zi-1eWmsvj0rq1Nw3fssGg,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取消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