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房里,女儿刷着短视频突然抬头:”妈,暑假同学都去北欧,你给我订张机票吧?”
她不知道——父亲正在40℃工地拧钢筋,手心的血泡磨破在安全绳上;
她没看见——母亲偷偷关掉扣款提醒短信,把止痛药掰成半片吃…
有一个银行的调研触目惊心:
▪️62%青年理直气壮承认”啃老”
▪️每3个留学生就有1个认为”父母供养天经地义”
当索取变成常态,感恩沦为稀缺品,此刻的你正在以爱之名培养一个白眼狼孩子。
0**1**
当“牺牲精神”撞上“消费主义”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痛噬人心”。
我身边有个朋友,暂且叫她小雅。她总能把月薪五千的日子,过得像年薪百万。
公司食堂的饭菜,她嫌太掉价,必须顿顿下馆子;下午三点雷打不动的不是咖啡,而是那杯配送费比奶茶还贵的外送“网红特调”;逛街时人均低于两百的餐厅不入法眼。旅行纪念品管它溢价多少,“来都来了”就是掏钱的理由。一块不合口味的臭豆腐,尝一口便嫌恶地吐掉,像丢掉垃圾……
我每次劝她量入为出,她都骄傲地眉毛一挑,甩出两句“金科玉律”:
● “女孩子,就得富养!不然以后一块蛋糕就把她骗走了?”
●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在乎那点钱,快乐都没了。”
我曾以为她家境优渥,直到有一次去她家里玩。那是在城郊边缘,一栋墙壁斑驳、楼梯陡峭得令人心惊的旧民房。屋内潮湿阴冷,光线昏暗。她的奶奶,身上套着一件洗得发白、明显是小雅高中时代的旧校服外套,正佝偻着腰在拣菜。问起怎么不去打牌,老人摆摆手:
“唉,昨天输了几十块,心疼得睡不着,今天不去了。”
最令我震撼的是卫生间,老人特意叮嘱:
“冲水用旁边桶里的水,那是洗过拖把的,别按那个按钮,哗啦啦的,太费钱!”
那一刻,巨大的讽刺感扑面而来。 眼前这位精打细算、为几十块钱心疼的老人,却把卖菜一角一元攒下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塞给孙女,任由她在外挥霍“富养”的青春。
后来小雅兴奋地告诉我家里同意给她买车了,因为“冬天挤地铁太冷”。看着她神采飞扬的脸,我脑海中浮现的却是那昏暗的老屋、佝偻的奶奶和那只盛着脏水的桶。
02
吞噬亲情的“理所当然”
“我视金钱如粪土,爸妈视我如化粪池。”这句网络调侃,透着多少心酸:
当我们在讨论“穷养富养”时,或许更该问一句:那些心安理得挥霍父母血汗的人,你的父母到底欠了你什么?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2011年的“汪佳晶案”:独自在外留学,学费高昂却五年未曾打工,全靠母亲每月七千的工资支撑。母亲举债度日,终于无力支付时,在机场迎接她的,竟是亲生儿子的九刀相向!
我认识一位学长,他的做法截然不同。从大学开始,他便与父母签订了一份特别的“借款协议”。
学费、生活费,均视为借款。假期想出去旅行,他便打三份工攒钱。毕业后,他每月固定从工资中划出一部分,一笔笔偿还给父母。他的理念朴素而清醒:
“成年了,爸妈供我读书是情分,不是义务。我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而不是榨干他们的晚年。”
如果你我一样,生于平凡之家,请务必看清:
● 你随手一杯几十块的“特调”,可能是父母烈日下曝晒几小时的汗水结晶。
● 你新换的顶配手机,映照的可能是父母对着“10元100M流量包”反复计算后放弃的无奈。
● 你嫌弃父母“不懂时尚”、“没见过世面”时,是否想过,正是他们用肩膀扛起你,才让你得以看见他们从未见过的风景?
● 甚至当你婚后,那份压得父母喘不过气的房贷,是否成了他们晚年无法卸下的十字架?
你的光鲜亮丽,往往建立在父母向世界“低声下气”的基石之上。别让“缺钱”成为联系父母的唯一方式。他们不是提款机,他们是胸膛滚烫、会痛会累的血肉至亲。
03
溺爱结出的“恶果”
昨天带娃去一位前同事韦姐家玩,刚进门就撞见揪心一幕:
韦姐端着一碗饭,近乎恳求地追着已经8岁的儿子:“再吃一口,就一口好不好?”
那孩子头也不回,还不耐烦地吼了一句:“烦不烦!我说不吃就是不吃!”
韦姐脸上那无奈又习以为常的表情,像一根刺扎进我心里。
多少父母为孩子倾尽所有,却不知不觉将满心满眼的爱酿成苦酒,最终养出了不孝逆子?
现在很多孩子都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从小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书包由父母背,房间由父母收。
似乎孩子只需伸手索取,父母便毫无保留地“捧上一切”。却不知,爸爸妈妈这种无微不至的包办,亲手剥夺了孩子的感恩之心。
孩子习惯了被“服务”,习惯了被照顾,在他们眼中,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是无需感激的“背景板”。久而久之,他们便丢失了换位思考与体恤他人的能力。
李玫瑾教授曾指出:“孩子3岁时,你不满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满地打滚;可当他15岁时,他可能会自残或者和你争吵不休。”
因此,父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让孩子多一些参与生活,不要事事包办代替。
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人帮助要心存感恩,没人帮忙也不能心有怨念和不满。
平时可以让孩子帮忙做家务,培养动手能力和家庭责任感,比如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给长辈端茶倒水等。
04
从“背书包”到“捅刀子”的警示
我们环顾一下身边,有多少父母正以“爱”之名,亲手喂养着“受之无愧感”的白眼狼:
● 上学路上,孩子的书包永远在父母肩上;
● 家中事务,孩子十指不沾阳春水,“学习”是唯一的免死金牌;
● 物质欲望被即时、超额满足,小小年纪便手机、平板、名牌加身…
这些看似“爱”的举动,都在无声传递着错误信号:你值得被无底线服务,你的一切需求都应被无条件满足。
今日他理所当然地接受你背书包、买手机,明日他就会理所当然地索要车子、房子,甚至你的养老钱!当某天你无力满足,积蓄的不满与怨恨,就可能如火山般爆发。
那个”机场弑母”的留学生,正是这条“溺爱-索取-怨恨”链条走到极端的血腥写照!父母倾尽所有,换来的不是感恩,而是索求无度后的致命屠刀。这不仅是家庭的悲剧,更是对所有父母的泣血控诉与沉重警醒!
写在最后:
如果孩子将你的付出视为债务,稍有怠慢便反目成仇,那将是作为父母最大的失败。
所以爱要有界限不是所有要求都要满足,适当的拒绝能让孩子明白:得到不是理所当然。
付出要可见,不要默默做一切,更不要打肿脸充胖子无条件满足孩子需求,让孩子知道你的辛苦。
最重要的是,先爱自己。一个牺牲一切的父母,往往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若不想孩子成为“白眼狼”,务必狠心斩断“受之无愧感”的藤蔓!停止过度代劳,归还孩子成长的责任。用行动而非溺爱,教会他们感恩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