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听刘玲老师架构学沙龙上的分享,突然有一个感悟——潜意识里面都暗藏着人性的需求。
比如说一些共性的需求,像安全感啊,价值感啊,归属感啊。而每一个语言和行为的背后呢,也都藏着一个需求,比如说被看见,被接纳,被允许,被信任,被理解,被关心,被爱……
而正是因为有这些共性的需求,所以才会倒逼这个人,有一些我们所不能理解的行为,或者是我们觉得是一些不好的行为,而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孩子。
这个图呢,我称之为潜意识形成的两种因素,一种是外界因素,就是这个人习惯被对待的方式就会形成他自己的潜意识。也就是说它所生存的这样一个客观的外在环境,或者说是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人是环境下的产物,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一个呢,就是他习惯的应对被对待的这件事情的方式就会形成它的本能。也就是说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是如何应对的,久而久之他的应对方式就会形成他的本能。
而他的这个本能呢,又受潜意识的影响。久而久之呢,就会形成他对这件事情的一种认知啊,或者说是一种观念,或者我们常说的这种三观等等。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认知和观念,所以才会导致他有不同的行为。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呢,会有两种人,一种人呢,就是说他无法跳出这个固有的认知圈子,就是他无法跳出这种观念的模式,一直被他所束缚住,或者用玄学一点的叫法来讲,我们称之为命运。
另外呢,有一群人就是他觉察到原有的这种方式和关键模式不是他想要的,那么他就会做出一些其他的反应,或者说其他的一些我们认为那些是“不好的行为”,尤其是孩子,这个特别明显,当他想要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的时候,或者说他不想和爸爸妈妈分离的时候,或者说他不想去上学的时候,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会做出而你觉得很不可思议的举动或者是行为,甚至他会故意来激怒你等等。
所以在我们自动自发家庭教育这个思想当中呢,我们要从两方面来推动这个教育观念回归正常。
一个呢是我们用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家长,让家长先感受到什么是正确的被对待,同时让他把这种被正确的对待的方式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另外一个呢就是还要教会家长从语言上,从行为上,从思想上,从观念上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的应对这些反应。或者说是培养孩子不受外界环境他人影响,而能够自己主动成长的这样一种能力。
那我们平时应该如何去觉察这些呢?那这个可以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来调整。
也就是说将我们固有的这种观念和认知进行去升级去迭代,形成新的一种观念和教育理念,把这个新的教育理念和观念形成我们自己的潜意识,之后呢,我们把这个潜意识进行意识化。
这里呢,送大家4个刻意练习的方向:
1.觉察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语言,觉察自己的念头。
2.最快的方式就是找别人练习,敢于暴露自己的问题。
3.记录每一个让自己有情绪的问题,从问题中学会成长,学会化解一系列的问题。
4.遇到挑战或困在情绪里面找能量比自己高的人,找更强的能量场去浸泡进行能量的对冲。
本文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JaEjDGkcWUygytHwx1XZdA,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