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以为,教育孩子靠的是苦口婆心的“讲道理”。于是,当孩子不愿叫人时,我们常这样做:
催促命令:“快叫叔叔!怎么这么没礼貌?”
当众数落:“你这孩子,见人都不叫,真不懂事!”
讲大道理: “叫人是对别人的尊重,你要学会尊重人…”
道理都对,但效果呢?孩子要么更紧张地往后缩,要么不情愿地挤出蚊子般的声音,甚至可能产生逆反。我们忽略了最根本的一点:孩子不是听我们怎么说,而是看我们怎么做。
01
那个不愿开口的“小哑巴”
邻居王阿姨迎面走来。爸爸自己低着头看手机,匆匆走过,没有任何表示。却转头对身边的孩子说:“快叫王阿姨好!” 孩子看看低头走路的爸爸,再看看陌生的王阿姨,小嘴紧闭,小手攥紧了衣角。
孩子心里的“小摄像机”在录什么?它录下的是:爸爸自己也没打招呼。“叫人很重要”这个道理,在爸爸的行为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换个画面:爸爸远远看到王阿姨,主动停下脚步,微笑着、清晰地打招呼:“王阿姨,早上好啊!您去买菜啦?” 然后,他轻轻拍拍孩子的背,没有催促,只是温和地介绍:“宝宝,这是住在我们楼上的王奶奶,她特别喜欢你画的画呢。” 爸爸自然、尊重的示范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邀请。孩子感受到安全和参照,开口的阻力会小很多。行动,比催促和说教更有力量。
02
沉迷手机的孩子
妈妈一边刷着短视频,一边头也不抬地教训孩子:“别老看手机了!对眼睛不好!去读会儿书!” 孩子眼睛粘在平板上,嘟囔着:“你自己不也在看…”
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什么?手机很好玩,连妈妈都放不下。“少看手机”的道理,被妈妈自己的行为无声地推翻了。
换个画面:晚饭后,是家里的“安静时光”。妈妈主动把手机放在固定的篮子里,说:“妈妈现在要看书/浇花/做手工了,手机休息啦。”然后她真的拿起一本书安静地看,或者专心地做自己的事。不需要多说什么,孩子看到手机是可以被放下的,生活里还有很多有趣的事值得投入时间。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学着管理自己的屏幕时间。行为示范,是最好的规则。
03
凌乱的房间
家里玩具摊了一地。爸爸对着孩子吼:“跟你说了多少次!玩完要收好!怎么这么乱!” 可爸爸自己的袜子丢在沙发上,看完的书也随手扔在茶几。
孩子眼里的逻辑是什么?东西乱放很正常啊,爸爸也这样。“要整洁”的要求,被爸爸混乱的角落瓦解了。
换个画面:爸爸看到散落的玩具,没有指责,而是走过去,自己开始收拾一部分,同时温和地说:“来,我们一起把玩具送回家吧,地方大了好活动。” 他收拾好自己的物品,让孩子看到“物归原处”是全家人的习惯。共同行动中,责任感就悄悄种下了。一起做,比命令更有温度。
04
教育,是无声的“做”
孩子是天生的观察者和模仿者。他们像海绵,吸收着周围环境的一切,尤其是最亲近的父母每一天、每一刻的行为。那些我们不经意的动作、习惯、待人接物的方式,远比我们精心准备的说教,更能深刻地塑造他们。
你想让孩子有礼貌,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对世界心怀善意、言行得体的人。
你想让孩子爱阅读,先让自己享受捧起书本的时光,而不是刷手机。你想让孩子有责任感,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并自然地邀请他参与家庭事务。
真正的教育,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活成了什么样子。你的行为,就是孩子最真实、最生动的教材。想要更深入地学习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去积极影响孩子,而不是仅仅依赖语言说教? 改变,从看见自己的行为开始。
本文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g4fdleZWEJTy-XjroWNJzQ,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