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挣脱“为你好”的枷锁?

“妈,我想试试这件蓝色的卫衣…” 孩子拿起衣服,话还没说完。“不行!这颜色不耐脏,你看这件多好,又厚实又耐穿。” 母亲利落地把选好的那件塞进购物车,那是一件深灰色、款式老气的厚外套。孩子看着那抹自己心仪的蓝色被挂回去,默默把后面那句“我们班好多同学都穿这种”咽了回去。结账时,孩子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推车边缘。新衣服穿在身上,是暖和的,可心里总有点别扭,像是穿了别人的衣服。我们总说“为你好”,却常常忘了问一句“你喜欢吗”?

餐桌上,孩子夹起一块胡萝卜,犹豫了一下,想偷偷放到盘子边上。“必须吃掉!胡萝卜对眼睛好,你看你眼镜都多少度了?这都是为你好!” 爸爸的声音不高,但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眼神紧紧盯着那几片橙色的薄片。孩子抿着嘴,几乎是囫囵吞了下去,嚼都没怎么嚼。妈妈在旁边补充:“就是,我们小时候想吃还吃不着呢,现在条件多好,别不知足。”

孩子盯着碗里的米饭,突然觉得那碗饭也变得沉甸甸的,压得他有点喘不过气。他并不是特别讨厌胡萝卜,只是那一刻,那种“必须”的感觉,让吃饭这件事变得格外艰难。当“营养”和“为你好”成了命令,连吃饭的滋味都变了。

图片
周末,孩子难得作业写完得早,兴冲冲地拿出画了一半的画。“画得挺像!” 妈妈凑过来看了一眼,接着话锋一转,“不过有这个时间,不如再做两页数学题?你看隔壁小宇,人家奥数都拿奖了。” 孩子拿着画笔的手顿住了,画笔尖上的颜料滴落下来,在纸上晕开一小团模糊的色块。他没说话,默默地把画纸收了起来,拿出数学练习册。房间里很安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还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其他孩子嬉闹的笑声。他看着窗外的阳光,觉得那光好像照不进自己这里。爱不是比较的砝码,更不该是剥夺快乐的正当理由。

这些时刻太常见了,常见到我们几乎觉得理所当然:

1、 选衣服、报兴趣班、吃什么、几点睡… 孩子自己的声音常常淹没在“听我的没错”的声浪里。

2、成绩单成了情绪的晴雨表,考好了是“爸妈的功劳”,考砸了就是“对不起我们的付出”。

3、孩子的朋友、爱好,甚至未来的梦想,都可能因为“不适合”、“没前途”、“太辛苦”而被轻易否定或修正。

图片
我们好像习惯了用“为你好”编织一张细密的网,想把孩子保护在里面,也框在里面。却忘了,真正的爱,是信任,是空间,是放手让他去经历风雨,哪怕会跌倒。如何做一个懂孩子、真正爱孩子的家长?答案,从重新理解“爱”开始:

1.  停下来,先“看见”:下次当你想脱口而出“不行”、“必须”、“你应该”的时候,先停一秒。看看孩子的表情——是期待?是抗拒?是无奈?问问自己:“此刻,我是真的在为他考虑,还是在满足我自己的某种需要(比如控制感、安全感、面子)?”

2.  把“听我说”换成“你怎么想”:选衣服时,问一句:“你觉得哪件穿着舒服?” 吃饭时,商量一下:“今天想吃什么菜?” 周末安排时,听听他的意见:“你想怎么安排?” 哪怕他的选择在你看来“不够好”,黄导说:“允许他在小事上有决定权,孩子长大之后才有领导权。”

3.  觉察自己的“控制模式”:留意那些让你焦虑、忍不住想去干涉孩子的瞬间。是因为怕他走弯路?怕他不如别人?怕自己做得不够好?看到这些背后的恐惧,而不是把恐惧转化成对孩子的控制。

4.  学习,从“心”开始:参与“自动自发”家长读书会或线下沙龙。和一群同样在反思、在学习的父母一起,共读《告别吼叫,让孩子自动自发成长》、《告别吼叫,做一个懂孩子的家长》这样的书。听听别人的故事,分享自己的困惑,不是为了找标准答案,而是在交流与学习中,照见自己未曾察觉的模,学习用更健康的方式去爱。

当我们愿意松开那因爱之名却紧握不放的手,解开那“为你好”的沉重枷锁,爱的空气才能自由流淌。真正的爱,是呼吸,是空间,是相信生命本身向上生长的力量。

这份爱,能让孩子自由呼吸,也能让我们自己,从控制的焦虑中解脱,成为更平和、更幸福的父母。从觉察“窒息”开始,学习松开“枷锁”,让爱回归它本来的样子——自由而辽阔。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取消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