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爱?先问问自己:你的“爱之杯”是满的吗?

 

图片
学自动自发 做好爸好妈

01

爱的悖论:越索取,越匮乏

小雅今年32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每次和丈夫吵架,她都会哭着说同一句话:”你根本不爱我!”丈夫一开始会耐心解释,后来渐渐沉默,最后连吵架都懒得吵了。当我采访她时,她手里攥着皱巴巴的纸巾:”老师,我真的好缺爱,父母从小就不关心我,现在连老公也这样…”

这让我想起很多类似的来访者。他们像永远装不满的容器,不断向外索取爱的证明:要伴侣时刻报备行踪,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要朋友随叫随到…可奇怪的是,得到的关注越多,内心的空洞反而越大。

02

破碎的容器:为什么我们接不住爱?

深入交流后,小雅回忆起一个片段:7岁那年,她考了满分兴冲冲跑回家,却看见父母正在为弟弟的肺炎焦头烂额。她默默把试卷塞回书包,从此学会”懂事”。这个细节暴露了问题的核心:不是世界没有给予爱,而是她早已关闭了接收爱的通道。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就像不同形状的容器:

– 完整的高脚杯:能承接爱也能传递爱

– 有裂缝的碗:无论注入多少都会流失

– 倒扣的杯子:根本不允许爱进入

小雅的情况更特殊——她的”容器”里还卡着许多”异物”:父母偏袒弟弟的委屈、必须懂事的不甘、对自我价值的怀疑…这些未处理的情绪就像堵住瓶口的碎石,让再多的爱也无法流入。

当我们能识别到这些异物,并通过自我探索和学习,去穿越这些感受的时候,我们会发现80%的”缺爱感”其实与当下无关。我们也就不再去亲密关系中抓取和索爱。持续的学习和成长一段时间后,当她又一次因丈夫沉默而焦虑时,她尝试对自己说了三句咒语:

1、 “此刻的失落是过去的回声”

2、 “我可以用成年的自己安抚童年的自己”

3、”别人的反应不能定义我的价值”

而不是直接质问丈夫。神奇的是,当晚丈夫主动问她:”你今天好像不太一样?”

图片
03

爱的终极真相:自爱是起点也是终点

三个月后的小雅转着茶杯说:”现在才明白,当年父母不是不爱我,是他们自己也活在匮乏中。”她的茶杯稳稳立在桌面——就像她终于找到的内在平衡。

这个案例揭示了一个深刻悖论:当我们停止疯狂索爱,爱反而自然流淌。因为健康的关系从来不是两个半圆拼成完整,而是两个完整的圆相互辉映。那些总觉得”没人爱我”的人,往往最先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爱自己。

教育的镜像法则:不会自爱的家长如何爱孩子?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自爱能力决定了一切。观察发现:

-总担心孩子”不懂感恩”的家长,通常自己鲜少体验感恩的喜悦;

– 强迫孩子”必须自信”的父母,往往在掩饰自己的自卑;

– 把全部人生押注在孩子身上的付出,本质上是自我价值的转嫁;

就像装满的杯子才会自然溢出水,只有内心丰盈的家长,才能给孩子真正自由的爱。这种爱不需要道德绑架,不依赖成绩交换,因为给予者本身已经足够完整。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课程中,有系统的方法帮助家长先修复自己的”爱的容器”。因为只有当我们自己能承接爱时,才能教会孩子如何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个世界。

正如一位学员的感悟:”上了课才明白,过去我是在用漏水的桶给孩子浇水,还怪花朵为什么不开。”现在,是时候修补你自己的容器了。当你的内心不再干涸,你会发现——爱,其实一直都在。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取消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