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让我想起很多类似的来访者。他们像永远装不满的容器,不断向外索取爱的证明:要伴侣时刻报备行踪,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要朋友随叫随到…可奇怪的是,得到的关注越多,内心的空洞反而越大。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就像不同形状的容器:
– 完整的高脚杯:能承接爱也能传递爱
– 有裂缝的碗:无论注入多少都会流失
– 倒扣的杯子:根本不允许爱进入
小雅的情况更特殊——她的”容器”里还卡着许多”异物”:父母偏袒弟弟的委屈、必须懂事的不甘、对自我价值的怀疑…这些未处理的情绪就像堵住瓶口的碎石,让再多的爱也无法流入。
当我们能识别到这些异物,并通过自我探索和学习,去穿越这些感受的时候,我们会发现80%的”缺爱感”其实与当下无关。我们也就不再去亲密关系中抓取和索爱。持续的学习和成长一段时间后,当她又一次因丈夫沉默而焦虑时,她尝试对自己说了三句咒语:
1、 “此刻的失落是过去的回声”
2、 “我可以用成年的自己安抚童年的自己”
3、”别人的反应不能定义我的价值”
而不是直接质问丈夫。神奇的是,当晚丈夫主动问她:”你今天好像不太一样?”

这个案例揭示了一个深刻悖论:当我们停止疯狂索爱,爱反而自然流淌。因为健康的关系从来不是两个半圆拼成完整,而是两个完整的圆相互辉映。那些总觉得”没人爱我”的人,往往最先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爱自己。
教育的镜像法则:不会自爱的家长如何爱孩子?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自爱能力决定了一切。观察发现:
-总担心孩子”不懂感恩”的家长,通常自己鲜少体验感恩的喜悦;
– 强迫孩子”必须自信”的父母,往往在掩饰自己的自卑;
– 把全部人生押注在孩子身上的付出,本质上是自我价值的转嫁;
就像装满的杯子才会自然溢出水,只有内心丰盈的家长,才能给孩子真正自由的爱。这种爱不需要道德绑架,不依赖成绩交换,因为给予者本身已经足够完整。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课程中,有系统的方法帮助家长先修复自己的”爱的容器”。因为只有当我们自己能承接爱时,才能教会孩子如何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个世界。
正如一位学员的感悟:”上了课才明白,过去我是在用漏水的桶给孩子浇水,还怪花朵为什么不开。”现在,是时候修补你自己的容器了。当你的内心不再干涸,你会发现——爱,其实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