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大家分享一句昨天看到的话:一个家庭的教育上限,不取决于妈妈有多拼,而取决于爸爸“管不管事”。
一直以来,很多爸爸都认为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拼命赚钱,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直到有一天你发现,孩子跟你不亲,妻子看你的眼神只剩疲惫,你才明白:所谓的“为家奋斗”,可能只是当“甩手掌柜”最完美的借口。
“假性父爱”,正在悄无声息地毁掉一个家。
那个爸爸,三十多岁,正靠在旁边的长椅上看手机,头都没抬,不耐烦地说了句:“男孩子怕什么,自己去玩!”
那一瞬间,可以看到男孩子的表情很失落。
他犹豫地挪到滑梯下面,抬头看了看,又回头看了看他爸,最后默默地走开了,一个人去玩沙子了。
全程,那个爸爸的眼睛就没离开过手机屏幕。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仿佛看到了自己最不堪的影子。
记得就在上个月,我儿子拿着他画的奥特曼,兴冲冲地跑到书房给我看:“爸爸,爸爸,你看!”
当时我正忙着回一封工作邮件,想都没想就说:“爸爸忙着呢,现在没空看你。”
等我忙完出去找他时,发现那张画被他扔在了角落,自己在那里玩玩具。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我们这些当爸爸的,总以为自己在做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却常常用最廉价的敷衍,亲手掐灭了孩子眼里最珍贵的火苗。
我们缺席的,哪里只是一次游戏,一次陪伴?
我们缺席的,是孩子建立安全感、探索欲和自信心的关键时刻。
那个小男孩不敢尝试玩滑梯,我的儿子不愿再与我分享他的作品。
这种伤害,比打他一顿,更深,更远。
我们很多爸爸,脑子里都有三个根深蒂固的思想误区,还自以为是家庭的功臣:
1. “我负责赚钱就行了”:
把自己定位成提款机,觉得教育、陪伴都是妈妈的事。
你心安理得地缺席,却不知道妻子的耐心和爱意,正在日复一日的孤军奋战中被消耗殆尽。
一个怨气冲天的妈,又怎么能养出内心阳光的孩子?
2. “我脾气不好,不会带”:
这不是理由,这是懒惰。
你没耐心,是因为你从没把陪伴孩子当成一件“正事”。
你宁愿花两小时跟客户吃饭,也不愿花十分钟听孩子讲讲幼儿园的趣事。
父亲在规则意识、探索精神上的引领,是母亲无法替代的。
你的缺席,等于给孩子的成长大厦抽掉了一根主梁。
3. “我爸当年也是这么对我的”:
这是最可悲的借口。
我们总是批判原生家庭,却又在不经意间,自己把自己活成了最讨厌的父辈的模样。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
打破这种轮回,不正是我们这代父亲最重要的使命吗?
作为孩子的父亲,我们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别等到妻子心死了,孩子跟你无话可说了,才去后悔。
到那时,再多的钱,都买不回一个温暖的家。
有三个我认为有效的”招数”,分享给所有想改变的爸爸们:
1. “每天15分钟”高质量陪伴。
这15分钟,请把手机静音,电脑关掉,天大的事都放一边。
全身心地投入,跟他一起在地上玩耍,搭乐高,或者只是听他胡说八道。
关键在于“高质量”,让他真切地感受到“爸爸此刻只属于我”。
你会发现,这15分钟建立的亲密感,比你周末带他去游乐园玩一天都强。
2. 主动认领一项“育儿任务”。
不要总问妻子“我能干点啥”,这种话一听就像个外人,请主动承包一项具体的任务。
比如,你可以负责孩子的睡前故事,或者包办所有洗澡、刷牙的活儿,又或者每周带他去一次图书馆。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你不仅会收获孩子的崇拜,还能真正解放你的妻子,让她喘口气。
3. 把“否定句”换成“鼓励句”。
戒掉“这有什么好怕的”、“你怎么又做错了”、“听我的”这些话。
尝试说:“爸爸知道你有点紧张,我们一起试试?”、“没关系,我们看看问题出在哪”、“你的想法很有意思,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你会发现,一个懂得示弱和共情的父亲,反而更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我们有机会,也有责任,去结束那种“严父=冷漠+缺席”的陈旧模式。
别再把“父亲”这个词,活成一个只有背影的符号。
最好的教育,不是你为他付出了多少钱,而是你愿意为他付出多少时间和心力。
和所有爸爸一起共勉。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ysjuTHU1Pc7Wz7t7S3Ev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