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假回家,一次简单的洗澡过程,却意外让我看清了自己的行为模式。
那天,妈妈帮我烧好了洗澡水。而就在我准备洗澡时,她却不停地“指挥”:该用哪个桶、洗发水放在哪儿、沐浴露在哪儿、洗完该换哪件衣服……我不由得回了一句:“要不?你来帮我洗?” 妈妈瞬间沉默了。
事后,我反复思考这个场景,试图解读语言背后的逻辑。
我知道,妈妈细无巨细的话语,本意是关心,简直像一本会说话的“洗澡操作说明书”。然而,因为我从小在母亲的管控、否定和压力下长大,我的第一反应却是:她又开始唠叨了!这几乎是大多数人的本能思维模式:说这么多,是觉得我不会洗澡吗?
面对这种过度关怀,我归纳了三种基本的回应方式:
1. 直接对抗式回应(我以前常用的方式):
* “好了,别说了。”
* “知道了,闭嘴!”
* “你怎么这么烦?”
* “能不能闭嘴?我这么大了还不知道吗?”
这种回应往往源于长期的控制感和情绪积压。当内心的委屈和愤怒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容易爆发出来,形成“以情绪对抗情绪”的局面。
2. 反讽式回应(我当时的回应):
* “要不你来帮我洗?”
表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没有明显的情绪对抗,显得我克制了不少。但深究其本质,这种带着讽刺意味的话,依然暗含了对抗和不认可——它既是对母亲过度干预的不满,也是一种急于证明自己“不需要你教”的防御姿态。
3. 认同+正向表达式(朋友建议的理想回应):
* “非常感谢妈妈对我这么细心!我知道你是为我好。现在我长大了,洗澡这点小事能自己安排好的。要是真遇到不确定的地方,我一定问您!”
与朋友复盘这件事时,他们认为,如果我内在能量更充足、更平和,就能这样回应:真诚地感谢对方的关心,平和地表明自己已经具备的能力,同时开放地表示未来遇到困难会寻求支持。
反思:
你看,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选择的回应方式可以截然不同。这些回应方式,就如同镜子一般,清晰地映照出我们内在的模式状态:是情绪主导?是压抑的反抗?还是平和且有力量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