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很震惊——
李姐的女儿,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性格乖巧,这么优秀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后来才知道,问题出在李姐身上。
朋友圈里,隔三差五就是女儿的满分试卷、奥数奖杯;亲戚聚会,她总要让孩子“展示”英语口语;就连买菜碰到熟人,她都要提一句“我女儿从不用我操心”。

父母炫耀成绩,本质上是给孩子套上枷锁——
“你必须一直优秀,否则就是辜负了我的期待。”
可人生哪能永远一帆风顺?
父母夸孩子本是常事,但过度炫耀,无异于“捧杀”。
孩子被架在高处,下不来,也输不起。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面对失败的勇气。
当面对更难的任务时:
“聪明组”的孩子更容易放弃,他们认为失败证明自己”不够聪明”;
“努力组”的孩子更愿意尝试,他们把困难视为进步的机会。
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被夸”聪明”的孩子,往往更害怕挑战。
“他记忆力特别好,课文看一遍就会背”;
这些看似夸奖的话,实际上给孩子设下了心理陷阱——
让他们误以为成功靠天赋而非努力,害怕尝试新事物,以免暴露”不聪明”,遇到困难时更容易自我否定。
正确的鼓励方式应该是——
“我看到你这段时间很努力”;
“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很有创意”;
“这次没做好没关系,我们看看哪里可以改进”。

其实一开始,是琳琳主动提出想学古筝的,因为她确实对古筝很感兴趣。
指尖轻捻慢挑,琴弦拨动,十指交错变换,一曲即成。
但妈妈支持她学古筝,却是因为”别人家的女儿都在学”。
慢慢地,学琴的过程越来越让琳琳感到痛苦。
每年春节,她都要在亲戚面前表演《春节序曲》和《高山流水》;
妈妈的朋友圈里,全是她练琴的视频,配文永远是”看看我家闺女多才多艺”。

但是妈妈一个劲儿地说,学琴就是为了露一手。
结果快递一拆,古筝有一处被磕着了,琳琳内心压抑的情绪顿时爆发,她觉得自己已经忍得够久了,忍了太多年了,于是和妈妈大吵一架,到现在母女俩关系还挺僵。
“我现在特别讨厌弹古筝。”琳琳苦笑着说,”听到古筝声还会条件反射地紧张,家里所有琴谱我全扔了,这辈子都不愿意碰古筝了”。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孩子对美的感知,而不是培养表演者。”
当才艺变成炫耀的工具,就失去了培养的初心。
最受不了父母对人说我懂事。好像“懂事”是什么天大的美德,搞得我不敢发表意见,不敢得罪人,不敢发脾气。
她的妈妈是个单亲妈妈,经常对她说:”你是妈妈唯一的依靠,一定要懂事。”
于是,叶子从小就学会了:
想要玩具但价格不低时,说”我不喜欢,不用买”;
被同学欺负时,说”没关系,不疼”;
奖状被弟弟撕烂时,说“一张纸而已,我收拾吧”;
生病发烧时,说”我能坚持,功课不能落下”;
鞋底磨烂出一个小口时,说“旧鞋舒服,还能穿”。
亲戚们都夸:”叶子真懂事,从来不让妈妈操心。”
可没人知道,这个”懂事”的女孩在日记里写满了”我好累”。

懂事,潜台词就是:“要听话,要服从、忍耐和牺牲。”
孩子乖久了,会在长期的身心不统合状态下,产生巨大内耗,在心里积攒久了,将会以一种毁灭性的方式爆发。
真正的教育不是培养”乖孩子”,而是养育”真孩子”。
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父母修好自己的心,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