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先相信定数,再坚持变数

 

图片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父母一提到教育,其实是盲目跟别人家孩子比的。

别人家孩子成绩优秀,急;别人家孩子当了班长,急;别人家孩子舞蹈省赛获特级奖,更急;别人家孩子提前招进了重点中学,特急!

可你有没有想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育的第一步,不是拼命跟着别人走,而是先静下来,看清“本来的他”。

天资、性格、爱好、父母资质、家庭条件、成长环境……这些是“定数”。

 

 

定数是底色,好像基因一样,相对固定。

就像长江、黄河,过了100年,甚至1000年,还是长江、黄河。

一个人5岁时是张三,到了80岁还是张三。

有人天生敏感,像林黛玉,看片落叶都能掉眼泪;

有人天生外向,像孙悟空,三分钟不说话就憋得慌。

学习类型也一样,有的人是“生而知之者”,有的是“学而知之者”,有的却是“困而知之者”。

这不是对错,这是“本来的样子”。

 

 

可我们现在的教育,太喜欢搞“统一模板”了。

让内向的孩子必须当班长,让数学不好的孩子必须考满分,让农村娃和城里娃比钢琴十级——

这不叫教育,这叫“削足适履”。

真正的教育,是先相信“定数”,再坚持“变数”。

什么意思?

 

 

“相信定数”,是接纳孩子的本来面目。

他可能不是天才,但他是你独一无二的孩子。

他可能起步慢,但他有自己的节奏。

就像有人说的:“人生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次徒步旅行。”

你得知道自己的脚程,才能走得远。

 

 

“坚持变数”,是相信努力能改变的部分。

天资不能改,但习惯可以养;

环境有限,但态度可以调。

你可以不聪明,但可以勤奋;

你可以不出身豪门,但可以持续学习。

你看那些逆袭的人,哪个不是认清了“我不擅长什么”,然后死磕“我能改变什么”?

 

 

一个农村女孩,高考三次落榜。但是,走出大山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

她爸没骂她,只小心翼翼地说了一句话:“你记性差,但手巧,不如学护理。”

她听了,去读了职校,苦练操作,现在是三甲医院的护士长。

她说:“我不是学霸,但我愿意多练十遍。”

这,就是教育的智慧:扬长,补短,但不强求。

 

 

据网络上数据,有80%的家长,依然在用“别人家孩子”的标准要求自家孩子。

我们总在比:

“邻居家孩子奥数拿奖了!”

“同事家孩子托福110!”

可你有没有问过自己的孩子:“你最喜欢什么?做什么事会忘记时间?”

教育,不是把孩子变成“别人”,而是帮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就像一棵树,你是希望它长成松树,还是非得逼它开花像桃树?

松树的价值,在于挺拔耐寒;桃树的价值,在于春华秋实。

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光。

说句实话:跟着别人跑,只能成为陪跑者!

 

 

所以,别再盲目卷了。

让莫扎特去跑马拉松,他未必拿奖牌;

让博尔特去作曲,他也写不出《小夜曲》。

让全红婵去打乒乓,让姚明去跳水?

如果这样,也许不能将他们的潜力发挥到极限,成为知名人物。

先静下来,看看你的孩子:

他说话慢,但观察力强;

他数学一般,但画画有灵气;

他不爱表达,但对小动物特别温柔。

这些,都是他的“定数”,也是他的起点。

然后,再陪他一起努力:

每天多读一页书,多写一道题,多画一张画,多练一次表达,多研究几分钟小动物。

这些,是“变数”,是你可以努力改变的部分。

 

 

“定数”决定起点,“变数”决定终点。

你不能改变出身,但能改变认知;

你不能选择天赋,但能选择坚持。

就像恒河,千年流淌,名字不变,但它每一秒的水,都是新的。

孩子也一样。

他是他,但他可以一天比一天更好。

我认识一个朋友,小时候特别内向,说话都脸红。按理说,这种性格不适合当老师。但他喜欢读书,逻辑强,字写得工整。后来他没去当销售、做主持,而是选择了做语文老师,专攻作文教学。

他不强迫自己“变得外向”,而是发挥“沉静思考”的优势,把每堂课设计得条理清晰。十年后,他成了当地最有口碑的作文名师。

他没改“定数”,但用“变数”走出了自己的路。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一棵树,努力成为树;让一朵花,安心成为花;而不是让树去开花,让花去参天。

就像《中庸》里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也像《种树郭橐驼传》里说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应天性,才是正道。

别急,慢慢来。

你家的孩子,自有他的河床,自有他的流向。

他不需要成为任何人。

他只需要,成为最好的那个——他自己。

END

 

本文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siBQYH5WMkrouYZ_kq5wWw,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家庭教育辅导老师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取消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