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清晨,我攥着提前准备好的一大堆“孩子的问题”,走进杭州家庭教育成长架构的课堂。在此之前,我像很多家长一样,被孩子的 “问题” 搅得心神不宁 —— 写作业磨磨蹭蹭、说两句就顶嘴、遇到困难总想着逃避,我试过催催催、骂骂骂,甚至偷偷找过教育博主取经,可孩子的状态不仅没好转,我们之间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远。
直到宝芳老师站在讲台前,第一句话就戳中了我的心:“家长改变是原因,孩子改变是结果。” 这句话像一盆温水,浇灭了我心里积压已久的焦虑。原来我之前总盯着孩子的问题不放,却忘了自己才是那个该先停下来调整的人。接下来三天,宝芳老师没有讲空泛的大道理,而是给了我们一套能落地的解决流程,每一步都让我忍不住对照自己的日常,越听越清醒。
第一步是 “允许孩子的问题存在”,这和我之前的做法完全相反。我以前看到孩子写错字、拖作业,第一反应就是 “怎么又这样”,焦虑感瞬间上来,说话的语气也带着火气。宝芳老师说,允许不是放任,而是家长要先做好四件事:放下焦虑情绪,别让自己的恐慌影响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向上的本能;放下改变孩子的执念,越想控制反而越失控;学会安孩子的心,比如孩子考砸了,先抱一抱说 “妈妈知道你也不好受”,而不是先指责。听到这里,我想起上次孩子数学考了 60 分,我第一句就问 “你上课到底听没听”,孩子当时低着头不说话,现在才明白,那一刻他多需要我的安慰,而不是质问。
第二步是 “找原因”,宝芳老师特别强调 “内部原因比外部原因更重要”。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孩子的问题归咎于 “老师教得不好”“同学带坏了”,却很少反思自己。比如孩子写作业拖拉,外部原因可能是环境太吵,但内部原因可能是我以前总在他写作业时频繁进去送水果、问进度,打断了他的专注力;孩子不敢表达想法,可能是我每次他说话时总忍不住插嘴 “不对,应该这样”,慢慢他就不想说了。宝芳老师让我们分组讨论,我把孩子的问题一条一条列出来,对应着找自己的问题,越找越脸红,原来很多时候,是我用错了方式,才让孩子变成了我 “不喜欢” 的样子。
第三步是 “家长快速学习成长”。宝芳老师说,孩子在成长,家长如果停在原地,就永远跟不上孩子的脚步。以前我总觉得 “教育是老师的事”,自己只要负责赚钱就行,可这次才明白,家长的认知和能力,才是孩子成长的 “天花板”。比如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我要是还像以前一样翻他的日记、查他的手机,只会把他推得越来越远;这时候我需要学习如何和青春期孩子沟通,如何尊重他的边界。课堂上宝芳老师推荐了好几本育儿书,还教了我们简单的沟通技巧,比如 “先共情,再解决问题”,我记在笔记本上,想着回去一定要试试。
第四步是 “终止孩子问题的诱因”。这一步是把前面的反思落到实处。比如我发现孩子总爱玩手机,诱因之一是我下班回家就抱着手机刷视频,孩子有样学样;那我就规定自己回家后先陪孩子聊 20 分钟天,再处理工作;孩子吃饭挑食,诱因是我总给他做他爱吃的,其他菜很少尝试;那我就每周让他参与买菜、择菜,告诉他 “这是我们一起做的饭,尝尝好不好吃”。宝芳老师说,终止诱因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但只要开始改变,就会看到效果。
三天的课程结束时,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却特别敞亮。以前我总盼着孩子能 “变好”,现在才明白,真正该 “变好” 的是我自己。我不再焦虑孩子这次作业写得慢不慢,不再纠结他这次考试考得好不好,而是先从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开始 —— 相信他、理解他、陪着他一起成长。
其实教育孩子就像种庄稼,家长不能只盯着庄稼长得好不好,更要先看看自己有没有给它合适的土壤、阳光和水分。如果庄稼长得慢,别急着拔苗助长,先想想是不是自己的种植方式出了问题。未来的日子,我不想再做那个 “焦虑的催赶者”,而是要做孩子身边 “稳稳的支持者”,因为我终于懂得:我的改变,才是孩子改变的开始。
最后,送大家几句话:
- 孩子是面镜子,照见的从来不是他自己的问题,是我们焦虑的影子、急躁的态度。
- 允许孩子的问题存在,不是放任不管,是先放下你的焦虑。你松一松,孩子才能喘口气。
- 教育不是雕刻一块玉,是浇灌一棵树——你得先自己扎根,才能给孩子养分。
- 孩子的问题,都是提醒我们”该成长了”的信号。
- 别总想着”我要怎么改变孩子”,先问”我要怎么改变自己”。
内容:AI辅助
图片:课程现场
本文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NjX_If8rmywBllfW0lfdCQ,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